文图 / 左叔
人的内心里,必定是有一个衡器的。然而,每个人的阈值,可能都不太一样。能说出口的话,必定是在自己的阈值范围之内,哪怕是触碰到了所谓的边界,那应该也是无伤大雅的。真正会毁了什么的话,石破天惊的瓜,又怎么可能会落在白纸黑字上呢?
然而,人与人之间,内心里那个衡器的阈值是有落差的。自己觉得嘴上说妥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挑刺的地方,可能在旁人的耳朵里早已经炸起惊雷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始终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在这里戳一戳,在那里怼一怼,最后也能跟没事人一样,偶尔还能跑过来贴一贴。或许是太拿旁人当自己人了,或许是压根就没有将旁人放在眼里。
有人将这一切,归结于情商。可是,这哪里有什么情商可言呢?哪里需要动用到情商这么高阶的玩意儿?只有看在眼里,才会放在心上。不重要的人或事,也犯不着用上所谓的情商吧,都是能量的消耗,多了就会受累不起的事情。
私以为,情商,不过是一个人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建立在敏锐感知力之上,能够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的变通本领。能看见,能感受到,是第一位的。看都看不明白,听都听不真切,又谈什么要如何应对呢?
日常沟通,本是用上不情商的,但遇到沟通困难的时候,则需要情商来帮帮忙。“鸡同鸭讲”的状态,无非三种原因: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另一种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还有一种是各自语境,互不相容。祭出情商来感知一下,便会有应对的策略。
遇到不想沾手的事情,必定会拿出一大堆前置流程、合规要求来挡一挡,不管能不能起到作用,至少“唬住一时是一时,吓退一事是一事”。是人,都怕麻烦。“软钉子”碰过几次,自然就不会再来招惹。但凡应承得不够干脆,哼哼唧唧的,便是不情不愿,不必再多费口舌了。落得清闲,多半都是这么来的。
遇到想甩出去、硬塞给旁人的事情,推不动的时候,必定拿出“鸡毛令箭”来压一压,但凡言辞里面有“托大”的成分,就需要评估一下里面暗藏的水分有多少。糊涂也好,明白也罢,各说各话,反正也讲不到一起去,姑且讲讲,随便听听,没人会当真的。演戏做全套,一套接一套。不搞到底掉,也不会被赶下台来。
情商,是人多少都会有点,但大部分场合用不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