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切肤之痛的苦恼,也就没有人能指责我们的独自快乐。
—— 毕淑敏
文 / 左叔
我有一个朋友有点“嗜酒如命”,如果一周时间没有叫上三五朋友出来聚聚,就有一点点憋得慌。疫情紧张的时候,有一阵没有办法“攒局”,感觉他应该有憋到“内伤”的地步。
我一直觉得,他其实未必是对“酒精”有过度的依赖,而是喜欢与三五知己围坐在一起小酌的氛围。在酒精的作用下,放松下来一直紧绷着的神经,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讲几句不着边际的“八卦”,论一些些“同道中人”的是非。
席散了,酒醒了,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等到下一次内心里积攒满“不吐不快”的冲动的时候,又是一个“攒局”的新由头。喝酒这件事情未必让他觉得快乐,“酒壮怂人胆”地讲几句平日里“说不得”的痛快话,这件事情令他一直有点“上头”。
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喝酒这件事情表面上看并非“独自快乐”,不过从我朋友的个人经验来看,那种“酒壮怂人胆”的快乐却是他“私人专享”的。我们这些旁观者,无非就是出个“人场”而已,在缓解他个人的内心压力上则是完全帮不上忙。
毕竟有些事情他即便是在贪杯的状态下,嘴巴上仍旧是有一个“把门的”。我们至多能感受到压力的存在,情绪的宣泄,至于这些从何而来,我们深究不来,也不便去过问太多。身为朋友,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最大的助力就是陪伴,当然大概也只能是陪伴吧。
人生中很多问题的消化和破解,纵使有家人、朋友等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撑,最终仍旧是要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来支撑着自己独自面对的。真正切肤之痛的苦恼,旁人即便是想关心也是无从关心起的。有时候,过于紧密的社会支撑关系,也是一种压力和负累。
身为朋友,内心里肯定是想着“能帮一把帮一把”的。然而“关心则乱”,对方原本只想攒一个没有压力的“排毒局”,问多了,说多了,最后反而是将对方困得更深,绑得更紧。对方愿意说的,愿意讲的,听着便好了,主动征求意见的,可以试着讲一讲。
人与人交往是有边界的,是有私隐顾虑的。有些问题,纵使是至亲也是无法问出口,有些劝慰的话即便是朋友,也是要掂量掂量措辞再小心翼翼地说出口的。如果朋友始终是有所保留的,我们还要想办法给他留好一个可以“退避”的空间。
那是属于他的“私域”,也是他可以卸下甲胄袒露柔软的地方,也是不便被外人打扰的地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