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不在人身上,而在人四周

[hermit autoplay="false" mode="random" preload="metadata"]remote#:363[/hermit]

-

文 / 左叔

刚刚度过“成团夜”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节目,“争议”的主要来源是节目策划方在一开始寄予它,亦或者是身为观众的我们想要赋予它太多需要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了。

比如女性的独立与自我,比如社会的不公与平等。然而,它终究只是一个“竞技类”的综艺真人秀节目,无法承载那么多“社会教化”的功能。

成不成团,对于已经出道多年的姐姐们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大家都不是“白纸一张”,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事业上的起落,听过掌声,也见识过冷眼。

这一个局,无非就是一个“资产盘活重组”的局,大家都期待能够被这个节目引入的流量“加持”,带着话题热度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比如阿朵心心念念的民族音乐等等。

随着节目季播的结束,这个热度要如何延续,这个话题要如何继续炒下去,其实挺难的。一整个夏天的汗都流了,不能实现“转化变现”,这样的结局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成团夜”有“黑脸”的热点,也许是真性情吧,但我总觉得这是艺人“人设加强”和节目策划方“持续引流”的“合谋”。没有“撕头花”的“骚操作”,如何要留下“悬念”让人想要看一看,最终是谁站在最后商业巡演的舞台上呢?

这个节目被“吐槽”比较多的就是各类规则,没有一个定数,最后的引导的取向,与一开始节目宣导的价值是不一致的。但是有一个采访的环节,我还是蛮喜欢的。

在节目快结束的时候,让经历了“团队”生活的姐姐们回望自己第一次“备采”时的画面,听听自己当时说了一些什么,再聊聊经历“团队”生活之后的一些感受。我们会在她们的谈吐之中发现巨大的差异和惊人的变化。

大家都说自己变好了,可是这些好,就是自己想要的那个好吗?答案也许未必吧。在某个局里面,常常会有迷思。唯有出了局再看,才会相对清醒一些。

写出经典作品《局外人》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贝尔·加缪曾说,没有人天生就强、就弱或意志坚定。是后来才变强,后来才意志坚定。命运不在人身上,而在人四周

这句话,传播学和心理学都有对应的一整套理论。人在团队环境之中会被赋予“集体荣誉感”这种东西,只要有价值认同,就会拧成一股力量。如果再有一个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人就会做出超越自己寻常状态的举动。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家国情怀”,一个坐在织机旁的姑娘,可能平时连杀鸡都困难,但因为背负着对父亲的体恤,背负着家国的安危,就可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然而她的本心不是想做“尚书郎”,而是“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些巨大的、超越本心的力量是谁给的呢?答案是“群体意志”。在一个大家都“处心积虑”往上爬的环境里,你如果不出头,就有被人看轻、能力不济的焦虑。然而静静地想一想,有没有能力,别人怎么看,真的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