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想象的深情,也比以为的冷漠

我本就是一个不喜欢主动的人,虽然灵魂有趣但不爱表达,还死倔,也慢热。遇到懂我的人是幸运,遇不到也是很正常了,慢热,沉默,喜欢独处,三观正,比你想象的深情,也比你以为的冷漠。
—— 贾平凹 《自在独行》)

文 / 左叔

年纪大了有一个好处,再难捱的事情,表面上或许有些小波动,但内心里还是相对淡定的。凡事先放一放,再静一静,重新捡起来的时候,便觉得没有什么了。

“爱谁谁”“我不配”,这六个字能解决很多问题。不信你试试。实不行,还有“关我什么事”以及“关你什么事”,同样也能化解掉一些看似无解的东西,多问自己几次就会有一种“超然”的感觉。

过了三十岁之后,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习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自省一番,尤其是做事顺风顺水的时候,接人待物没有什么差池的时候。反正就是那根“弦”松得稍微有点久,就会下意识地会扯一扯,确认一下它还在不在。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自己的认知大概方向其实不太一样的。年纪相对轻一些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看中自己想法、行径与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稍稍有一些年纪之后,更多的会强调自己的普遍性,即便是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成绩,同样也想要将自己泯然于芸芸众生。

人到了“三观既定”之后,很多事情就极难左右了。也不是正不正、歪不歪、斜不斜的问题,就是一样东西,它已经长好了,你就很难再将它扭过来,若是强扭,那它就总在那边别扭着。

多半人的状态应该都跟我一样吧,既难以牵就别人,更难以将就自己。也不是自视甚高的关系,而是更加清醒地判断自己所处的阶层,不再怀抱着“高攀”或者“低就”的想法。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也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谓的人事物上了。

还有,我有时候看比我再年长一些的人,他们多半的状态是年纪越大越是固执,原先或软或硬的个性到最后不是软得像块扯不烂的橡胶制品,就是硬得像块铜墙铁壁一样。内心里或许还存留着某块柔软的地方,但从来都不愿意拿出来轻易示人。即便是被人无意间戳中了,仍旧会强装镇定。

以一种“节能减排”的方式,与陌生人刻意保持着某种疏离感。有“透气”的空间,让灵魂获得某种可贵的自由。想象中的深情,自以为的冷漠,留给别人去揣度好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以及想要去往何方,挺重要的。

捣鼓明白了,即便外面风吹草地,也极容易让自己觉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