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己的内在心灵轨道往前走,不要被人推着赶着往前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知道在任何一种结果来临之前,我们必然要付出很多播种与耕耘。
—— 庆山《心的千问》
文 / 左叔
这几年,平面媒体偶有刊稿,但基本上都不是我主动投稿的结果。绝大部分是编辑老师们在网络平台上看见了我发布的文字,然后通过私信的方式联系我来授权刊载的结果,也有一部分是出版社的营销编辑或者作者本人联系我的约稿。
所以,这几年,我在平面媒体上的刊稿量并不多,偶尔有一两篇,都觉得是意外的收获。这样的结果,不能归结于“不饿”或者“拿腔拿调”,而是我觉得网络和平面之间还是存在着某种不可逾越的“区隔”。
作为从平面转至网络上来写点什么的码字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恰好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状态。网络平台的写作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其一是读者反馈是非常即时的,好与不好,有没有人读,一眼便能获知,写久了下笔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预判它的传播效果;
其二是写作者持续稳定的输出非常重要,不管好与不好,“不能停”很重要,这也极容易写废掉一个人;
其三是标题的耸动与吸睛的程度,基本已经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铤而走险”式的标题党一直在“冒险”。
当然,在网络写作这件事情,我觉得自己是不够“彻底”的。以上三条,我没有一条能够做得到。下笔的时候,总归习惯性地往里收,能不点破的选择不点破,能不说透的选择不说透。“鲜辣”的诉求,在我的网络写作里几乎是找不到的,我总在诉求一种“端水”般的平衡,尽量做到不讨好谁,也不惹怒谁。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不贩售焦虑、不激怒网友,不紧跟热点、不醉心爆款,没有10W+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不过,10W+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我只是希望有一个空间,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给自己把关,记一些所思所想,写一些芝麻绿豆,并且希望能够长久一些而已。
与网络写作相对的是平面写作,它对于文字的要求则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一纸平面刊稿,首先要先框在媒体平面整体风格的大框架里,尔后又要恰好嵌在每期编审会确定的小选题当中。
做对了这两件事情,还有编审校等诸多流程要走,等到它面对读者的反馈,一般都已经是好几周之后的事情了。呈现不是直观的,反馈不是即时的,这是它相对显著的特点。当然更为显著的特点是,整个纸媒都处在一个黄昏的远景之中。
相对于网络写作,我的表达不够“鲜辣”,相对于平面写作,我的陈述又不够“高级”,“端端正正”地卡在两者之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不求结果,但问过程”大概就是我现如今要做的事情吧。只管播种和耕耘,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就随缘去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