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专挑细处断,傻子先把立豆当?

文图 / 左叔

有时候,上位者拍脑袋式的“不智”,本质上是“信息差”造成的。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会认为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傻子先把立豆当”了。

上位者能“如此想”,自然有他的道理,层次决定视野,有些隐秘的细节,是无法摊开在台面上讲的;当然,下位者“不想如此”,虽位卑言轻,但仍想要尽力“谏言”,顶住那些“不智”,自然也有他的立场。

若是“与己无关”,大可怀抱“看笑话”的心态好了。人生在世,不就是这几日,笑笑别人;过几日,让别人笑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留下一段“梗”,日后但凡有机会翻出来,反复“鞭尸”,是个人来都能Diss几句,还是要相对慎重一些的。身为一分子,又不是个“说脱口秀的”,没有参与“造梗”的必要嘛,对不对?

很多事情要不要做的关键,不就是有没有问过自己“是否必要”吗?“可做可不做的”,不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嘛。看看如今在热搜上“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以及在热锅上的校方,当初的“不智”,不就是一记正中眉心的“回旋镖”吗?

倒回来看看,其实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人一纸处分,不需要一个能够服众的前提吗?“公断”出来了,再给也不迟啊,急什么呢?哪有纪法判定还没有下来,就直接给人“双开”的操作,有这么干的吗?

捉急的地方,是不是有什么“信息差”呢?网友们推敲的地方,大概就是所谓的“隐秘的角落”吧。能经得起扒吗?毕竟,“犯众怒”的结果,不就是“等着被细扒”的下场吗?

说实话,弄出几张纸来是容易的,但若没有上位的规则,作为背后的支撑依据,不就是容易闹笑话的一纸空文吗?出处在哪里?依据是什么?这些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会拍桌子反问的啊!

眼皮子底下,就已经有“事事较真”“句句硬顶”,怎么也“说不通”“搞不定”的人了,是什么给人勇气,认为在权力边界范围外,还有能力搞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奇葩一家子”呢?

“裁判员”当久了,还是要有点“运动员”思维的,尤其是在眼下容易“出风头”“上热搜”的时刻。大家都要做功课,去对一对“颗粒度”,补齐一下“信息差”,把规则先搞搞清爽再玩吧。你说是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