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先是你自己,然而才有可能是谁的谁谁谁

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是要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个性”,这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 西泽保彦

文 / 左叔

年轻的时候,读舒婷的《致橡树》,对爱情和婚姻是充满想象的,所以在解读过程中,觉得高大的橡树与身旁的木棉之间,更让人在意的是两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年轻人对生活中但凡涉及到与不平等相关的事情都会比较敏感,同样也容易被爱情冲破阶层不平等的故事所鼓动。所以,在那个阶段读《致橡树》,更在意的一句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经历了爱情和婚姻之后,再有机会读《致橡树》,才体会到“攀援的凌霄花”这个意象应该是有所指的,比如亲密关系之中的“束缚感”“绞杀感”等等。过紧的亲密关系,常常令人觉得憋闷,又找不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其实也是蛮容易走到一拍两散的反方向上去的。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围城”中人对于自由应该更为敏感一些,那些“恨不得绑在身”上的强烈占有欲,会化为千丝万缕的藤蔓,让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不得安神。

紧密关系之中的紧绷感,施加压力者常常会不自知,总觉得“都是为俩个人好啊”“过日子不就是这样子的嘛”,但骨子里却是希望对方顺从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在对方的人生规划里给予了太多的限制和引导。只是同行一段人生的伴侣,不是管天管地管成长的家长,即便是家长面对孩子,还要考虑对方的“自由意识”。

真的不必怀抱着要去改造一个人,或者去拯救一个人的心态步入婚姻或爱情。尤其是一些女性,比较容易以慈母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他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这个过程很拉扯,也很痛苦,会生出很多嫌隙和隔膜来。

距离的把握也容易让人焦虑,太近太紧不透气,太远太松易走散,如何才能有相对准确一些的分寸感,既是情商智商的考验,也是两个人相互磨合的结果。我觉得,很多事情老天是搭配好的,真正能够将日子过下去的,未必是两个相近或相似的人,互补的反而更多。

总是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一个人随性放松,一个人催逼紧绷;一个不称头,两个一担挑,配整了!这些都是冲突矛盾磨合让步慢慢形成的协作模式,一个人站在前面了,自然就会有人落在后面,而这种协作模式的基础,是先把对方当作他自己,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有可能是我的谁谁谁,于你同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