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自然亲近,彼此依存

史军 著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中国出版集团 / 现代出版社 / 试读购买 / 电子书资源库

文图 / 左叔

三月的时候,岳母从北方过来小住。为了让我有一个相对清静的读书写作环境,家里原先不大用到的二楼,开辟为我的专用起居室,连同卫生间和小书房都是独立的,这样也避免了天气渐热之后,同处一室的尴尬。

原先这个空间,因不大用,也没有添置什么家具,等到收拾出来要住人,才发现这也缺,那也缺。就感觉岳母在此小住的几个月里,我就不停地在网购下单添置家什。岳母赶在黄梅天到来之前,回北方过夏天。我回头看看住了不过三个来月的二楼,已经被满满当当塞了各式各样的物件,最最令人炫目了 除了一架还没有读完的书之外,便是满满当当地添了近20盆的各式各样的植物,还开始以失心疯的状态在养鱼养虾养各种水草。

我觉得人与植物的亲近,是一种极为天然的欲望吧。看到蓝天白云下面有一片绿莹莹的大草坪,为生计琐事紧绷的心境无论如何也是能够放松的吧。黄昏,在小区附近的林荫道里散步,与迎面而过的溜狗的邻居打招呼,脸上自然而然也会带着点笑意吧。小时候,在田野里面看到成片的红苜蓿,央着三叔去给我采回来,一大把攥在手心里,留下来久久也洗不到的青草味道,还有跟着表哥堂哥挤出桑园偷食桑椹,牙齿给酸倒了吃饭连豆腐都咬不下去口。这些生活之中人与植物相处的小细节,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也填满了我们一生的琐碎回忆。

由此看来,有缘份读到史军的这本《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对于我个人而言并不意外。书中提及到一些知识点,比如蕃薯是因为在演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过转基因的演化才有了如此香甜美味的根茎,再比如现如今都是橙黄色的胡萝卜其实是以橙色为傲的荷兰农艺人员精心选育的结果。但对于我而言,这些具体而微的小知识点,并没有有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将其放到人类演化史中去思考,除了感受到人与植物的亲近之外,彼此之间的防御竞争、互相利用的关系其实是缺少梳理和思考的。

史军博士从植物学与人类学两个学科之间相重叠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植物演化史与人类演化史,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微妙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关联。表面上是极为”自大“的人类改造了植物,选育了出符合我们需求的植物,但更深层次的,是这此能够转化太阳能的神奇生物,以牺牲“野蛮生长”为代价,适应阳光、水份、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中,更为重要的人为干预因素,同时以一种“棉里藏针”将“反作力”实施在人类的身上。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如盲肠一样的演化印迹,或多或少都与植物存在关联。

从自然亲近的内心感受,到彼此依存的现实证据,再到未来发展中涉及到环境保护、植物学领域的拓展与开发,人类与植物在这颗蔚蓝色星球之上理应还有更多的续篇要写,植物过于繁茂,将二氧化碳都固下来,也会造成气候的巨变,人类飞速扩长与拓展,让植被覆盖率变小,释放太多的二氧化碳到空气中,同样也会引发气候的巨变。道理都懂,但人类这种有“反思意识”的动物,却难以在执行层面上将人人都有份的坏事,摊一份责任在自己的头上。“反正大家都如此,不差我一个”的想法还是蛮普遍的,这也是我们在现如今推进很多全球共治问题时难以破解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