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极有可能最终会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 尼采 《善恶的彼岸》

文 / 左叔

在中国,勇士斗恶龙,因为痴缠太久,最后变为恶龙的故事,有一个极为近似的版本:《周处除三害》。

这个故事,曾经在课本里出现过。周处杀了南山的虎,灭了长桥的蛟,老百姓还是“战战兢兢”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第三害”是自己。故事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周处意识到自己虽然干了一些有功绩的事情,但无奈 “群众基础”有问题,于是决定“改过自新”。

与西方故事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与恶纠缠更容易唤醒人性之恶,与那些“潜移默化”渐进式的影响不同,中国这版的故事里多少有些“宿命论”的调调。纵有一身本事的周处,但因为行事乖张,所以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眼里仍旧是游手好闲,为害乡里的“恶棍”。

从某个角度来看,“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是在提醒很多“身怀绝技”“有些才华”的人,需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本事”,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中极具能量的排他因素,你的过度“炫技”是极容易引发周遭人的反感和排斥的,所以更需要在“做人”这件事情上“谨言慎行”。

一个老虎都能杀得了的“恶棍”,若是要想横行乡里,谁又能制得住他,还得了手。同理,一个业绩比自己要强得多的同事,若是品行不怎么“端正”,还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上有一手,那么其他同事岂不是要失去了升职加薪的机会。况且,很多时候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很难不把对手往坏处想,更不要说面对竞争失利的结果后,不肯承认自己在能力上有问题,需要找对手人品上的问题为自己“开脱”。

紧盯着别人会不会在竞争之中玩一些“拙劣”的手段,就以言辞“编排”和“诋毁”对方有可能会走“下三路”,攻击对方的“外在形象”,给对方造成不太好的“舆论场”,这波操作本身就是“拙劣”手段,但很多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有自省意识,无法意识自己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人。

所以,我在B站看到今年的演讲,听到年轻的声音列举诸多自己将来长大了坚决不愿意成为的人,内心里觉得有强烈的“认同”。对啊,我在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最不想成为的就是一个喋喋不休忙于“说教”的油腻中年人。

可是,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