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交谈有时近于拷问。
—— 村上春树 《爱吃沙拉的狮子》
文 / 左叔
对于有“脸盲症”的人来说,“社死”的场面经历多了,内心自然也就跟着强大起来。
不止一次,在活动现场与人“尬聊”了好久,回过神来才反问自己“这人谁啊?”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就会求助有可能认识的“中间人”。经人一点拨,这才回过味来,心头浮现一个“哦”字。紧接着又后悔起来,刚刚那番话说的,会不会惹人误解?不知深浅的时候,为何要讲那么多“交浅言深”的话?
“尬聊”的当下,所有的精力都在应付那种“尴尬”,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等到回过味来,想再多已经于事无补了。
最近几年,经历过一个“连环套”式的尴尬。在某次现场活动时,遇见过一个“熟面孔”,点头示意之后,便闲聊了几句。
当时,台上有人表演,质量不怎么样,现场气氛比我们之间的尬聊还要尴尬。于是我们的尬聊便扯到对表演的评价上。当时,我是不知深浅地“点评”了两句。后来经人“点拨”我才知道,坐在我身旁跟我闲聊的,与站在舞台上的是情侣关系。虽然,我觉得自己当时说的是“实话”,但就是这未经修饰的“实话”讲给与之有关系的人听,这事做得实在是太尴尬了。
这事,就记在我心里了。后来,我又碰到这个跟我聊过天的人。上来,我就为之前“唐突”解释了几句,希望对方别放在心上。对方也是嗯嗯啊啊地跟我聊了几句天,虽然神情上有些“不咸不淡”的,但当时我只是误会为某种“尴尬”的表现。过后好久,我才从“知情人”那边知晓,我跟对方说这番话的时候,他们俩人刚刚经历了一场洒狗血式的“开撕”,还在分手的骂战阶段。知道之后,我顿时就慌了。
其实,没有这些后来的“补充”信息,我们的尴尬只局限于“现场”感受,忍过了也就好了,但是有了这些“补充”信息,我们的尴尬彻底地泛化了,成了过后还会略有悔意的尴尬。这种尴尬,在人口规模小、圈层结构简单的小城,尤为突出。
为了防范总是经历这样的处境,我们对于茶水间和微信小群里面的八卦信息具有强烈且迫切的需求,有段时间没在关注的话,就有一种想要回“补给站”加加油的冲动,同时对于周遭某一类“博闻强记”的人怀抱着景仰之情。
现实生活中,我曾经在应酬场上遇见过“大神”一样的人物。一张桌上坐下来十个“不生不熟”的人。他若是曾经和你见过,端起酒杯敬酒时,总能说出第一次在什么场合见过你。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还能说出那个局里面还有谁谁谁和谁谁谁。说着,他就掏出电话,一通按键(是能背得出电话号码吗?),打给其中的某个人,接通了聊几句,接着就把电话递给了你。关键这个时候,你也想不起电话那头的人是谁,“尬聊”就像个烫手的山芋一样,你只能“哼哈”应对。
不过,“大神”还是情商高,看我们这类“失忆症”患者多半心怀同情,会在你觉得词穷的时候,顺手接回电话,然后对着电话那头的人说:别别别,你俩感情深也别光聊着,下回一定聚,聚的时候得叫上我。啊~那,今天我就先替你敬他一杯啊!
这个时候,根本不用“大神”盯着,也不用“大神”再多劝几句。你一扬脖,吨~吨~吨~~
那谁,尴尬就是如此地令人沉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