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图阅读代言人采访提纲

太图:平时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使用实体书多还是电子书多?会读有声书吗?

左叔:这个问题,其实最近几年我,我在各式各样的场合都会被问到。

我概括一下,大概有两大类吧,一类是知识补足型的,一类是情操陶治型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个所谓的“知识体系”,我觉得这个知识体系就像一种疏密有间的网,有的地方因为与我们的教育背景相近、与我们的生活相关、与我们的工作相关,就织的比较密一些,有些呢就因为距离我们比较远,就会“漏洞百出”。阅读知识补足型的书大概就是派这个用场的,用来织密我们的知识体系的网,将它越织越密,用以应对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和社会,从无数海量的信息之中寻觅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信息。

情操陶治型的书,就是我们平常比较会说的“无用之用”。这一类的书,它们一般不会帮你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帮你弄明白什么事情,但你在阅读这些文字、欣赏这些照片的时候,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内心里有共鸣、情绪上有宣泄,合上书页你或许很快就忘记了其中的细节,但却有很长一段时间会一直记得书中那些让你曾经投身其中的情绪。两类书,我都挺喜欢读的。一个沿着“真”的方向,一个顺着“美”的方向。

相对而言,我读纸质书多一些。电子书多半会在不太方便携带纸质书出门的时候,移动的环境中,零碎的时间里会读电子书。电子书带给我一个很大的困惑,那就是所谓的“易得”与阅读的“缓慢”之间的落差。无论现如今电子购物如何发达,你在某些平台可能上午下单晚上就能收到书了,但这还是有一个过程的。电子书就是实时的,你购买了下载了就拥有了,然后就会大量囤积和缓慢阅读之间有一些巨大的,令人焦虑的落差在。生而有涯,书无涯。没有边际的拥有,有时候对阅读而言也是负累。

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平台听过有声书,还有做过一些打卡的动作,但听一遍和读一遍,抄一抄,记一记这样的阅读方式之间还有区别。听完的书,感觉更浮在记忆的表层上,很容易被随后而至的事情冲淡掉。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我们是从那个时代来的,是从有手指触感、有嗅觉印象、有视觉画面共同参与的阅读时代来的,很难被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变和纠正。我不排斥年轻些的读者以这样的方式阅读,我总觉得只要是在读,总归是好的。

太图:你与图书馆存在怎样的实体或情感联结?

左叔:我一直觉得图书馆是世间美好的存在,它应该成一座城市精神座标的在物质层面的一个具象。我是2001到太仓工作的,今年刚好满二十年。我也见证了太仓图书馆从新东街中国银行的对面、搬到后来的太平路,那片老房子后来也拆掉了变成了现的东园,再到现在上海路的新馆里,设施是越来越好,服务是越来越精细了。我也见证了咱们娄东书房、24小时图书馆、自助借阅机等等阅读公共服务的触角再不断地延伸,我也在一场一场的阅读推广活动当中,记住了一张又一张熟悉的老面孔,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让人与人因为阅读而产生新的连接。这些年,我也会去一些城市旅行,我会逛逛当地的书店、图书馆,去感受一下别人家的氛围和巧思。别人旅行的时候,多半要去做路书,做拔草,去打卡,我比较明确,不会有犹豫浪费时间的机会。哪怕是在机场书店里面转一转,也觉得跟阅读之间又亲近了一些。

太图:你期望从读书这件事中获得什么?已经获得了什么?

左叔:这个问题,前几天,我也问过别人。别人问我沉不下心来阅读,怎么办?要如何在30+的年纪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我当时回答他,人做很多事情一定是有潜在的动机的,我们常以为我们的一些举动是无意为之,但实质上一定有我们的潜在的需求的。对于我而言,这个问题,又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上来,一个是求知,一个审美。但是觉得这在两个诉求之上的,还有在阅读的时候,内心里可能非常明确感知到的从容和笃定。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和感觉,我也能常常拥有这样的感觉和氛围。

太图:有没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

左叔:我一般会边读边记,一年读70-80本左右的纸质书,大概会记三至四本笔记本的样子。因为工作生活的关系,人很难会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面将一本书读完,势必会身处在不断被周遭的事情打断的碎片化的阅读状态里,处在前面读了后面就忘记的焦虑里,笔记有一个很好的集纳和唤醒功能,可以将碎片收集起来,唤醒你在此前沉浸过的段落。每一本书读完了,我不管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强烈,这本书值不值得向别人推荐,我都会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梳理出来,形成一个大概1500左右的一篇小文章,我会将这些文章在新浪读书、豆瓣包括我自己的网站左边频道、公众号频聚里发布出来,跟朋友们分享,我也会参加一些线下的沙龙,站上台讲一讲我读这些书的感受。这个过程,这方面将我读过的内容或者说知识点与我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了链接,让它从容易被遗忘的零部件与其他有章法有体系的知识点化为一个整体。同时,我觉得这个向外“输出”的过程,本身也在倒逼我的“输入”,我因为要分享,所有就会要主动去吸收。我觉得将它做了一个“闭环”,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从现实效果来看,我还是挺满意的。现阶段会有出版社的发行编辑,主动联系我希望我来读一读他们即将发行的新书。而这其中有一部分书如果是我自己“选品”开书单的话,不太可能会选到的,但别人推过来的,反而是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阅读领域,我觉得是一件好事。

太图:2020年读到最难忘的书是哪本?为什么?

左叔:其实每年都会参加太图的“读家书单”活动,会上台向读者们介绍这一年里面我读过的比较值得推荐的九本好书。如果现在让我只选一本的话,我会推荐吴晓乐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虽然在讲海峡对岸的故事,但其中东方社会里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情形大抵是相似的。我们亲子关系也会因为父母对孩子承载了太多的想法而变得非常得的紧绷。我们怀着“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的心态,踏上为人父母这条自己从来不曾走过的路。这样的心态让我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常常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奉献最好的,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和闪失,而让孩子错失了人生的诸多可能。我们同样也被过于紧密的亲子关系给牢牢地绑住了,失去了自我也扼杀了孩子成长的自由。读完这本书里的十个故事,会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有强烈的代入感,也许有可能找到解决亲子关系中很多纷争的症结所在。图书馆的不少活动,我们都会看到爸爸妈妈带孩子来参加,父母希望孩子能多读一些书是好事,但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样也很好重要。教导孩子捧起书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放下手机,和他们一起去阅读。

媒体报道
太仓发布:在线yuè读,太仓人yu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