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瞎琢磨很久的问题,早已有人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文 / 左叔

常常如此,自己琢磨很久的事情,其实古人早已经在三言两语之间将它解决了。自己一直摸不到门边的原因,恰好是机缘巧合摊上了事情,却又是机缘不巧还没有读到、悟透。

这几年,我越发明确地意识到,摊上任何棘手的事情,一定先别自己乱了阵脚,想方设法先把事情搁一搁、放一放,集中精力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权衡好利弊关系,再去决定要如何做。

我们是不是都是这样,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真的摊上事情,自己的应急处理机制常常顾不上那么多。

比如我昨天遇到的“失意事”,若是能放一放,不草草地将它办结了,若是还能等到今天,读过曾国藩这段话,再想一想如何处理得更加圆融一些,可能结果会更符合自己期待一些。

“失意忍之,得意看淡”,然后在有“紧迫感”的棘手问题面前,全都“靠边站”。一件事情若是有一个时间限度,有一个deadline,人就很容易被那个最有紧迫感的问题克制住理性思考的能力,极容易被内心里澎湃的情绪所左右。

一旦陷落在“情绪化”的模式里,我们极容易只看得见那条“截止线”,在特别仓促的情况下极容易忽视周遭其他有价值的信息,放弃很多有可能改变问题走向的回转余地,“冲动是魔鬼”就成了顺理成章的结果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为什么很多人其实是知道“直播带货”背后商业利益的逻辑,但依旧会被“1~2~3~上链接”的话术推着下单呢?

从心理层面来看,仍旧是“不抢就没有了”的“紧迫感”克制住了理性消费的思考,最终只能是囤了一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用完的东西。

不信,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几乎所有的商业促销活动,都在放大“最后几天”的字眼呢?其实,它们都在有意加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紧迫感,将我们推进“情绪化”的坑里。

人做事情,有时候是需要紧迫感的,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没有那条“线”在,事情做起来没有动力,“打鸡血”本身就调动情绪化的办法。不过面对deadline,也要具体区分一下事情,“失意事”更是要慎重啊。

不说了,都是血泪教训,昨夜还因为没有处理好事情,失眠到凌晨一点多,直到现在这会儿才冷静下来,才更加清晰地看到很多能够让事情回转的余地。

真的是……算了,让我去面壁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