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无论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都挺不容易的。
因为总有像我这样的叔叔,在半道中跳出来,跟你说“这这这要如何如何、那那那要怎样怎样”,一副要拯救你于水火的样子。全然不顾,有些饭要自己吃,有些路要自己走,有些道理要在摔坑之后才能有所领悟。
小时候总觉得年纪大的人真是唠叨啊,为什么屁大点事可以无休无止地讲个不停。等到自己处于年纪的临界点时,才骇然发现原来唠叨这毛病是无可避免的。
如果一个人走成家立业的“老路”的话,多半从孩子蹒跚学步时便开始将那几句“当心啊、慢点啊”等提醒挂在嘴边。日久天长,唠叨的“恶习”便在无意之中渐渐养成。
等到自己上了年纪,再遇见与自己认知不那么相符的事情,喋喋不休再所难免。还有些唠叨,其实也未必是提醒,未必是有价值观的“输出”,更多的是空巢之后无处发泄心理欲求,在逮到一个还不错的发泄对象之后的倾巢出动。
作为一个“唠叨者”,我想对你说的是,唠叨可能造成了你的困扰,但也是没有办法事情,我们也在努力的克服这个不可克服的问题。
至于别人劝你的话,如果你能听得进去,那么就去实践一下;如果压根就听不进去,你就摆出一副听听就好的样子。作为“唠叨者”,我们也没有那么较真。
人在认知这个领域,有一个“自动过滤”的模式,收集信息时在内心里留下印迹的,常常是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换句直白的话,我们觉得有道理的“道理”,其实是我们自己的。
这些“道理”,也许我们不曾想明白过,不曾讲出来过,但它一直在我们内心里,一直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让你觉得别人懂你,让你觉得讲得好有道理,恰好是这些“道理”借由别人之口帮你总结了出来,让你看清楚它们的模样。
人要走什么样的路,和听得进去哪些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模式,尤其是在那些面对选择的犹豫处。很多时候,看似别人劝了你几句,推了你一把,给你打了个样,最终改变了你自己的轨迹,实则还是你内心里早已经有了一个混沌的想法,只不过是“别人走过的路”让你更为坚定罢了。
当然,你首先要有一个混沌的想法,而不是将别人走的过路当作那个混沌的想法。否则,大概就会跟托马斯·伯恩哈德说的那样,多少有些意难平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