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低能,有时候也会有可爱之处

文 / 左叔

学者项飚曾说,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地体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 

这句话字面上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是理解的,但在实践之中多少有一些难处,多半是与人性的劣根相关。在某些情境之中,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抹不开面子的想法,需要装,也不得不装。

敢于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无知,并且以谦和的姿态面对情境之中的那些睥睨看轻的眼神,既需要从骨子里对自己以及身处的环境有准确的认知,同时还是需要有稍稍大颗一些的心脏的,可以包容掉别人的轻视,顶住被冷落的压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世界的浩瀚,碳基生命只是微尘之中的微尘,纵使拼尽全力知晓了一星半点,悟透了片羽吉光,也只是零星萤火。这一点,在自己丢失了徒手开根号的技能之后自然也就懂了。

在知识求索的历程中,有些人偏向于纵深方向的“专”,会沿着某一个类目不断地往前掘进,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很多学者专家多半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这一类人往往“杂”得不够,有些甚至会在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生活起居等基本面上处在一个“低能”的状态之中。不能因为生活上的小细节,将这一类人直接看轻,毕竟“生而有涯”,有限的容量里只能装得下这么多的“高深”。

有些人会偏向于横向的“杂”,很多事情略略地懂一些,但又受限于精力阅历等原因,不够深入,不够专。这种情况,其实更接近于我们大多数兴趣爱好广泛但没有专注力的人。

凡事喜欢一些,耐心又不足,关注点很快就转移了。有些时候,机缘巧合,因为自己的“杂”成就了一些事情,建立起了一点自信。随后遇到一些新问题的时候,因为有前面的成功经验垫底,不经意间也是敢“信口开河”的。

这种是极容易如项飚说的那样,有“装腔作势”的嫌疑。可能我们下意识地做出来的反映,倒不是有什么明确的居心,反倒是因为自己的“无知”无法抵达深入的那一面,觉得这件事情很轻,随便说说也是可以的,未必是想借题发挥来一段“凡尔赛”。

深资学者在饮食起居上的低能,会迅速拉近与吾等肉眼凡胎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人觉得多少有些可爱,会在内心里浮现潜台词“都是人嘛”;反倒是吾等肉眼凡眼,在某些领域里显出自己的无知,容易让人看出破绽,会让人在内心里浮现潜台词“什么人嘛”。

由此可见,在知识求索这个问题上,“杂”虽然可以,但至少有一两项“专”傍身。唯有如此,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低能时,才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可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