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姿态放低,才能见识他人的好

文 / 左叔

我觉得演艺竞技类节目《演员请就位》一个很重要的收视保证,就是观众其实是喜欢看李诚儒和郭敬明之间是如何“互掐”的。多年以来,我们对镜头前恭谦礼让的表达已经麻木了,需要一些不一样的刺激。

在我看来,两个人在“辩才”方面并非是旗鼓相当的,李诚儒持重自己的资历,言辞语态上只不过是“压人一头”的强势罢了,在“辩论风格”上属于“情绪输出”;而郭敬明在多年被“喷”的经历里,早就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逻辑缜密程度还是偏向“价值输出”的,他尤其是善于裹挟“个人自由”的普世价值,来掩盖自己的“私心”。

郭敬明常用的论据是“你所不能理解的,不代表它不应该存在”。这句话听起来是无懈可击的,可是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建立法律道德、行业规则,去防范那些“不应该的存在”呢?我们捍卫表达的自由,只是捍卫自由表达的这一行为,并非是要去捍卫所有的表达内容。

现实中,类似李诚儒与郭敬明之间的互掐也是常见的。我们的文化中,总将“德”排在前面,若无“德”,余下的则皆可“否定”。很多时候,我们来不及认真地、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只是单纯不喜欢或者不欣赏某一个人被公众或者被八卦所塑造出来的形象,就会习惯性地否定他们身上有价值的那部分,沦落成为“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那类人。

人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才能看得见别人的长处,看得见别人身上的好。我总觉得“学习”这件事情,是不分对象的。我家乡有句特别俗的话叫,“羊儿疯学三分,过河不要钱”。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学会了羊癫疯病人发作时的表现,万一没带钱,又想过河,多少也是个解决方案。

关于将自己姿态放低、学习他人长处这件事情,《毒木圣经》的作者,美国女作家芭芭拉·金索沃尔曾说过,我决定不要再假装自己知道很多事情。我要成为我自己,渴望学习一切有待了解的东西。当你想显示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时,就会什么东西都学不到了。

李诚儒老师作为演员的经典形象,是电影《手机》里那个疯人院里聊起“英国管家”夸夸其谈的病人;郭敬明作为导演的代表作品,是“拍得很MV一样”的《小时代》系列作品。大家都将各自的事情做成了,这已经是“过人之处”了,单纯从“成事”的角度看,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可是一旦处在彼此看不上的状态中,人就会有“捂脸”的肢体语汇。

改变自己“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难,从不欣赏的人身上学习有价值的部分更难。但这些也在提醒我们,其实学习这件事情,第一步应该是虚怀若谷,先把自己清空,当作一个空杯子,才有可能接受从别人那里来的、有价值的部分。水往低处流,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了,才能拥有比自己原先拥有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