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常挂嘴边的抱怨毁了你的人生

文 / 左叔

最近在读北大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与北大文学博、中传文学院副教授凌云岚共同编著的《拾读汪曾祺》,本以为这样“解构性”的“文论”是偏向“吊书袋”的,可读性不强。

未曾想没有“选错”书,这其中极可能是因为与汪老同乡的关系,出来读书前我都在高邮生活,提及的很多作品读大学时又陆陆续续读过。因为有这些“前因后果”,所以才有机会“选”到这本书,并且让“读进去”变成了有可能完成的事情。

《拾读汪曾祺》的第112页至114页,提到了汪曾祺在1985年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意楼和得意楼》,写了门对门两家茶馆迥然不同的命运,而它们的命运与两位老板各自的气质相关。

如意楼的“胡二老板”,“双眼皮,大眼睛,满面红光,一头乌黑的短头发。他是个很勤勉的人。每天早起,店门才开,他即到店”,与伙计们一道忙活。得意楼的“吴二老板”,“是个细高条儿,疏眉细眼。他自己不会做点心手艺,整天只是坐在账桌边写账——其实茶馆是没有多少账好写的”。

结果如意楼越来越兴盛,得意楼越来越萧条。“吴二老板”不知道,“他的买卖开不好,原因就是他的精神萎靡,他老是这么拖拖沓沓,没精打采,吃茶吃饭的顾客,一看见他呆滞的目光,就倒了胃口了”。

当然这个故事一定是虚构出来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有类似的感受,其中藏着的“事理”被作家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并且“浓缩”在一个颇具“戏剧张力”的故事之中,显得比平淡生活要“夸张”许多。其实,日本竹久梦二在《出帆》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你是什么人便会遇上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便会选择什么人。总是挂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总是很容易被自己说出的话所催眠。我多怕你总是挂在嘴上的许多抱怨,将会成为你所有的人生。

抱怨确实能化解我们身处困境中的压力,但“说多了”对于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尤其是涉及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讲多了反而会徒增容易激化的矛盾。常常“抱怨”的人同样会成为别人眼人值得被“抱怨”的对象。

常听人抱怨“遇人不淑”,其实选书这件事情也是如此。人是立体的,淑不淑,善不善这件事情也是看所面对的对象的。人与人之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书也如此,不在自己阅读知识体系之中的书,你也很难真正地“读进去”,顶多只是“开开眼”,裨益不大。

人有善有恶,书也有好有坏。即便是本不怎么样的书,善于读的人同样也是能够从中发掘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几年前,认识一位出版圈的朋友,每年也收罗一堆行销上占尽风头的书,研究它们为何热销。

那些不入眼的人,自然不会与他们掏心剖肺做朋友,如果有机会敬而远之是上策,如果无法避免与其在一道共事,那就发掘他们的“正面价值”,拿他们当面镜子看吧,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变成与之类似的人

别抱怨了,那些常挂嘴边的抱怨终将成真,变成一股反噬自己的力量。凡事常看积极面,用行动去改变,别光用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