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清朗,世界多半也就澄明了

[hermit autoplay="false" mode="random" preload="metadata"]remote#:361[/hermit]

-

文 / 左叔

很多人都相信“眼见为实”,但我们都曾有过“被欺骗”的经验。

“九型人格”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结于“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上的不同。即便面对同样的事物,机制上“差异”也会让人关注到不一样的“点”,形成完全不同的“认知”。

眼见的“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实”,都是“实”,但绝非是同一个“实”。

对于未知事物,想要洞见其中的“实”,是有“门槛”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疏密有间、各自不同、“网状”的“知识体系”,“未知”的“漂流瓶”,只有“这张网”打捞起来,才有可能被我们拔开“瓶塞”,将“未知”变成“已知”,否则就是错过了,与“斗字不识”的“睁眼瞎”并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5G、区块链这些新概念,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也只是薅到了一点皮毛而已。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一些已经熟知的应用,也未必能够想深一步,更不用谈能够熟稔其中的运作机制,掌握其中的“实”。

也曾相信过由官方媒体“背书”过的新闻,以为那就是“实”,但现如今一个事件没有几次“反转”,基本上还无法释放它全部的传播能量。尽管我们内心里有一个答案“呼之欲出”,最终我们仍旧是在错愕之中,信了那个“将信将疑”的“实”。

我们常类似的经验:出于好奇点开过一个“负能量”满满的新闻,尔后就会类似的推送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信息流”之中。

一个“破圈传播”的恶性社会事件会引发广泛的讨论,而此前发生在那些“隐蔽角落”的恶性事件会如“井喷”一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样的信息看多了,自然会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已经崩坏了。

“大数据”时代,算法横行的年代,受困于“信息茧房”的我们,内心里想要的“实”,与蜂拥而至遮蔽你双眼的“实”,都是实,但同样也绝非同一个“实”。

曾创作过经典作品《纳尼亚传奇》的英国作家C·S·刘易斯曾说,你看到和听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立场。这同时也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看,所谓的“实”,只是我们想要的那个“实”。

在上述“宏观”的问题上,我们常有类似的困扰,我们的心境决定了我们会遇到什么;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之中,同样也是如此,周遭的杂音太多,多半也是内心不平静的投射。

比如身处在竞争之中,有些嘴上说已经看淡了,但耳朵仍旧是“天线打开”的状态,那些“嗑瓜”为名的探听与关注,本质上还是自己内心的不甘与躁动。

心境清朗,世界多半也就澄明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信服什么,坚持什么,舍弃什么,周遭的环境确实能够左右,但那个“真实”的自己却始终是最为坚定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