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内心不为人知的那部分活着


文 / 左叔

听广播,听到一位我不曾听闻过的艺人在接受电台采访。记忆力差,他的原话,我已经无法“复原”了,只记得大致的意思如下:

人是复杂且多面的,单靠作品塑造出来的“媒体形象”,是极难看到一个艺人相对真实的一面。即便是“真人秀”节目,也是无法“穷尽”的。所以,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被他人误解误读,也不能期待单靠一纸“声明”便能辩解说清、消弥影响。

自从知道有“人设”这个概念后,发现它套在其他环境里也是行得通的。比如有些人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常常在有意无意地“晒”着自己的“人设”;比如在职场环境中,有人常以“爱惜羽毛”为由,坚持着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多少少还是会流出出一些“刻意”的痕迹。

曾经在一个短暂的合作项目中,碰到过一位与我交集并不多的老师。可能是接触有限吧,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人非常随和,说什么都轻言细语,接人待物非常有礼貌,形象气质也是,远远地看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曾在某个聚餐的场合,跟曾与他共事过一两年的人聊起过他。我说,他人真的很客气啊。接话的人反问我:难道你不觉得他很“客套”吗?脾气太好了,什么重话都没有说过,别人吐沫星子都溅到他脸上了,他还是那张不愠不怒的脸,不让人觉得有点“假”吗?


这一反问,倒是真的将我给问住了。对于他,我确实接触和了解得不够深入,只看到他待人客客气气的那一面,没有见识过他在化解冲突矛盾时的状态,但这些就是“假”的吗?

在特定的环境里,将自己调整到与环境相匹配的状态,这个应该没有一定要辨出真伪的要求吧。以一个让自己觉得有自信、更舒服的状态来面对周遭,也是一种积极适应能力的体现吧。

我们过去常讲,在职场要有专业度,这个专业度就是要让我们抛开个人小情绪,体现协同配合的大局观,客客气气、不愠不怒,这个应该也不能算作是“假”吧。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曾说:我是凭借不为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的

我在职场底层时,常被人说你“出手太快了”,你“慢点做呢,不然活又来了”。我当然知道,“出手越快,活干得更多”的道理。等我到了管理层,我也是那种特别讨人生厌的“催命鬼”,需要别人配合的,我会催;需要我配合别人的,我同样也会催后程,但这样的“积极状态”,并不是我刻意经营出来的“人设”。

我没有办法跟别人解释,我内心里其实从小到大一直都有某种“时间焦虑”,无时无刻不再担心时间虚度;总在挑战能够在更少的时间里做完更多的事情;总是在平衡一些“多进程”的“时间管理任务”;总是在追求“花最少的精力应付完生计,才能有更多的热情投入自己爱好的事情”。

小时候,在数学思维拓展题里,看到烧开水需要多少分钟、煮面需要多少分钟、拖地需要多少分钟、洗衣机洗衣服需要多少分钟……最后求做完这些家务最有效率、用时最短的方案时,我总是觉得这种题是真正get到了我内心那些不为人知的部分。

所以,我也特别是能理解“职业化的呵呵”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委。一份工作而已,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将它处理完,避免矛盾和摩擦造成空转,然后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留给自己内心里那些不为人知的部分,我觉得是这不是应该讨论真伪的事情,而是应该讨论哪种更为有效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