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刚出书的那一年,为了宣传,我跑了蛮多活动,结识了不少人,也杂七杂八做了一堆与写作阅读均不太不相干的事情。最后得到的结论和感受,与今日份的#日签#所要表达的内容差不多。
怀抱不拒绝任何“可能性”一头扎进去,原本以为会“多一个朋友多条路”,但从始至终我都在与处于空耗之中的“焦虑感”搏斗。几年时间过去了,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依旧感兴趣的,仍然有互动交集的,现在大概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清简自已的社交圈,将自已的专注力集中到自已原本要做的事情上来,我得到的“好处”是心态更加趋向平和。更为准确地意识到,有很多事情是在自已的能力范围之外的,天时地利人和皆有所欠的情况下,尽到自已的努力即可,不必强求一个好的结果。
还有就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已手上所有的东西在别人眼中的价值。在与旁人产生交集的过程中,若没有什么可用的东西可以拿出来予人的,就不要怀抱着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奢望。即便是有一两次机会得到过什么,但那些必定不会长久,因为你所能给到别人的除了失望再无更多。
判断哪些场合是无效社交呢?我总觉得,对于无效社交的排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近乎天然的“本能”。因为不必等到别人来告诉你,只要你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就必定能够感受到自已有“格格不入”的不自在。
虽然,也许有可能有一些眼前的利益或者人脉资源逼着你表现得“如鱼得水”,但骨子里面的排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过自已。你还会有强烈的“空耗感”,会不断地反问自已: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
生而有涯,人不可能将所有的社交资源都占尽用完,必定有一些与自已的目标方向重叠度不高的,必定有一些是时间和精力无法照顾和覆盖的,与其当下照顾不周,让大家都心有介怀,不如留些未来的可能性给日后的姻缘际会。
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还是要围绕着自已的目标方向,排除掉一些影响自已的干扰因素,形成一个相对有效率一些的“闭环”,将自已手头事情做好,强化自已身上的某些特质和“标签”。
当然,我不否定,在那些无效社交之中,确实有些机会和资源是靠着人脉“求”来的,但真正让这些机会和资源发挥效用,形成“还有下一次”可能性和延续性的,是你已经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能力,拥有人无我有的“不可替代性”。否则,用谁不是用呢?请谁不是请呢?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要误以为,是人脉资源的这一类暖风吹来了你的小花朵,若是没有你自已与严寒的苦斗、向阳而生的努力,又怎么可能等到风来的那一天笑颜如花。
若是风还没有来,我们还是眼睛多向内看吧,别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与一些不相干的人周旋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