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有些事情是需要在“冒犯”之中打开局面的,一味地“顺着来”反而会让自己成为“弱势”的那一方。这个问题,我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教过了。
我十来岁的时候,“商品经济”刚刚兴起。在我故乡有一条叫“商品街”的马路,顾名思义就是“小商品市场”。
那是一条以两层商铺为主的门面房,聚集着各式各样卖日杂鞋帽服装个体户,贩售之物多半来自常熟或者义乌。一两公里长,单侧的街面,后续又衍生出更多的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有一年快过年,刚结婚不久的姑姑领我去逛街,我以一个小男子汉的身份帮忙拎东西。姑姑相中了一件棉袄,店家开价160块,姑姑还到100块,店家不依,还是要加20块才肯出手。
与店家讨价还价良久未果,姑姑拉着我佯装要走,结果店家也没有如意料之中的样子,作出“拦”的拉扯状态。姑姑再回头显然有点下不了台,只能拉着我大步往前地走了。
结果没走多远,就遇到了第二家,店里挂着一模一样的衣服。都是一条差不多的货源,“撞衫”的可能性还是相当高的。姑姑其实已经有些不想要的意思了,随口问了句老板,没想到这家老板居然开价200块。
这一次,姑姑没有“拦腰砍”,而是“贴着脚背”来了一刀,问老板60块卖不卖。我有看出来老板有想骂脏话的意思。这个“报价”显然是逼近他的成本,所以才会有些恼羞成怒的意思。
老板以“做人上点路子”这样的开场与我姑姑争辩,现在想来已经接近人身攻击的地步,但是姑姑也不恼,而是先让老板开个“上路子”的价格。这话细想想,有点“业内人士”的意思。
老板听完先问“诚不诚心要”,姑姑反问“不诚心站在这里磨什么嘴皮子”,来来回回好几趟,最后老板把姑姑往里间拉了拉,低声报了一个价格,并且嘱咐“出门不要跟别人讲”。
听完,姑姑就笑了,特别爽快地付了钱。我知道,这一次的价格一定是符合她的心理预期的。
这件事情一直沉积在我的记忆里,被归类为一个没有太多价值的日常琐碎信息,只到后来读到鲁迅在 《无声的中国》里的一段话: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先生还是深刻的,他总是能捕捉到人性之中的“劣根”。“拆掉屋顶”是具有“破坏性”的,是一种别人再不开口拦着就利益受损的“冒犯”。在此类的“冒犯”之下,人深藏的真实想法会被逼出来。见到对方的“底牌”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多了。
读过这段话,后来见到别人“甩锅”来超出我能够负荷的“不可能任务”,我知道对方是在“冒犯”我的底线,但是转念一想,对方的“底牌”也只不过是希望我能够承担其中的某一部分,我若是不“成全”他的想法,好像也不对。
这个时候,我一般会挑一个自己方便掌握进度、不太需要别人配合的事项来做,毕竟我是一个时间焦虑问题严重的人。若是不依我,我也会“冒犯”一下对方的底线,耸耸肩、摊摊手,一副“爱谁谁”的样子,毕竟我是一个时间焦虑问题严重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