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嘛不要做,要做弄弄像

一心在职场当“咸鱼”的年轻人,办公室里怎么“戳”他都不动弹,下了班之后玩起游戏却是急进狂飚的状态,全程在吼;平时看起来娇滴滴的小姐姐,人前连矿泉水瓶盖都拧不开,朋友圈里面却在晒“撸铁”的照片……

生活中总有一些意外给我们“震憾教育”,不是这世界变太快,而是很多事情拥有自洽的逻辑。这个逻辑叫“我甘愿”

还有,很多的斜杠青年做着与本职并不相关的事情,将业余时间的努力变成抵御人生风险的备份,有些经营得风声水起,远远超过他们在主业上的影响力。

我认识一些比我年轻些的朋友,他们或教人打球、滑滑板,或者帮人拍照、写点文案。收益可能与他们的付出并不相当,但他们常常处在一个“甘之如饴”的状态。
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不以此为生,自己花钱请模特出来拍照还拍呢,更何况还能交到朋友。

当然这是衣食无虞之上的人生愉悦,也有被困在生计里面不得脱身的,从早上睁眼一直忙到熄灯的那种。职场中最难过的状态是除了自己本职份内的工作,还有被各种临时的任务“差来差去”。

过往近二十年的职场生涯里,我有几年一直被各种“借调”,参加各式各样的临时“项目组”,为了某个级别颇高的比赛、为了巡回多地的宣讲等等。

虽然常常一去三至五个月,但并不能完全“脱产”,很多“大事”还需要“远程遥控”,常有心力不济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被焦虑的情绪逼到失眠的境地,会反问自己“图个什么”。

当时想不明白,事过境迁之后,答案才会浮现。但凡“拼下来”了,终究是有收获的,未必是具体的某个奖项,而是做过这些事情的经历,撑着你面对诸多未知的新问题和新困境时表现出来的不慌。

纪录片《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在他的同名书籍里这样写道:我开始觉得,人生应该主动点。不管做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自己主动去明白它,那么心境就很不一样,不会有被蹂躏的感觉,要蹂躏也是自己蹂躏自己

来自贵州独山的他学历并不高,因为年轻叛逆早早就离开了家,最终让他有机会将记录家庭变迁的影像做成纪录片,说服打动演员陈坤作为投资人,推动纪录片成功登陆院线等诸多细节,在书中并没有太多的呈现,但你可以透过那些影像,感受得到他流淌在血液之中的积极乐观。

一说“正向思考”,常被人吐槽为“鸡汤”。可是人生中常有“不愿”的事情,与其嘟嘟囔囔、牢骚满腹地做不好,不如拼一拼、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

想一想,当年如果没有职场资源,我上哪里去请那么多的“老司机”手把手教我舞台上的东西,去哪里请那么多听众坐在台下听我一通“瞎讲”练胆量。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子的,往坏处想,是被“赶鸭子上架”,往好处想,是不花钱的“练手”。可是我总觉得有一个态度还蛮关键的:要么就不要做,要做嘛就弄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