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早上,和一个“做技术写代码写到眼瞎,转身想要尝试做内容”的朋友聊了两句,忽然他就甩了我一个微博链接。我打开一看:
【年入1.6亿元!李子柒一年赚的钱超过六成A股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号称2019年“带货一哥”的李佳琦赚了将近2亿元,网红李子柒赚了1.6亿元。与2018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指标相比,全部A股公司有六成以上盈利能力不及一名网红。内人士指出,去年以来,随着直播电商的火热,确实打开了很多MCN机构的盈利天花板,但目前A股市场上仍缺乏网红经济的龙头公司。
他问我,服不服?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又接着感慨:感觉还是年轻人“闲得慌”……哪里来的时间看这些带货,刷什么抖音。钱呢?!责任呢?!家庭呢?!感觉都是“没吃过什么苦”的一代人,公司蛮多实习生月消费都是好几千,出门派头也足,苹果三件套,潮牌椰子鞋……感觉家里有矿不缺钱。
我也有同感,尤其是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数据之后,总有一种杞人忧天的焦虑感。在这个“哀鸿遍野”的年代,我们确实需要如李子柒、李佳琦们的神话来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告诉自己不是这个世界不行了,而是你没有把握到努力的关键。
结束两位大叔间的抱怨,我有冷静下来看看我与身边年轻人之间那条深深的代沟,更加坚信我们虽然身处同一时空,但却活在不同的世界。
我所能接触到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基本上就是我在职场上遇到的“新鲜人”,他们基本上和我一样,都是“独生子女”的身份,如果还没有成家立业,也和我一样曾经处在“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娃)这样的家庭结构里。
我与他们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他们现在仍旧还是“那个娃”,而我却成了卡中那中的“那对夫妻”中的一员。同龄的中年人,大多与我所经历的时代轨迹相似:
千禧年前后,居民储蓄很高,银行里躺着很多“死钱”。伴随着房地产热的,还有两个老太故事的流行:一个是存了一辈子钱临死前终于买上自己的房;另一个是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临死前终于还清。最终,大家听明白故事的意思,开始纷纷加杠杆,只要有个支点“我能撬起半条街”。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死钱”多半变成了“搬不走”的房子。两个老太太的故事出了续集:老太没搞好子女教育,房子再多儿孙守不住,教育才是最大的投资。然后是潮水一般的学前教育以及阶层焦虑。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还有老太养老、医疗等续集,就看你追不追剧了。
现如今,一般工薪阶层的中年人只要是背上房贷的,手中现金流过十万的已是人中龙凤了,很多人算上花呗、白条勉强这个数,还有一些是拿信用贷、白领贷当现金流的。大家都是“底太薄”“怕断炊”的处境,不敢轻言梦想,也不敢轻易换环境,只能“套”在里面随大流了。
二十年,何止一代人的代沟。年轻人的世界不一样,我能理解。我一直在思考,这不一样是怎么造就的。也许,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叫“财富代际转移”。祖父母辈六十多年的财富积累、父母辈四十多年的财富积累,搁在他们二十多年里面花,怎么算都是相对宽绰的。
必需说实话,我们也占过父母的“便宜”,尤其是刚步入社会“万事开头难”的时候。但我们之中鲜少有占到祖父母“便宜”的,毕竟父母们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不肖说祖父母们的这碗水难端平,即便是端平了作为儿孙也分不到多少。我们也深知父辈过得极不容易,即便是父母的“便宜”也极难心安理得,但凡手头宽裕些这“便宜”也是要还的。
他们成长的二十年,是高速增长的二十年,是对未来有充足预期的二十年,内心里应该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我们是亲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见过父母下岗失业的,听过金融危机血本无归的,骨子里总藏着某种隐忧,外面一有风吹草地总想下意识摸摸兜里还剩下几个铜板,毕竟这家老小都巴巴着这些过日子。
我在苏州大学进修的时候,听教授说起过他们做过的一个十几年社会调查样本,关于“并家子”“两边住”风俗的,这个风俗里面同样有“财富代际转移”的关键要素。
在北方很多祖父母辈过了劳动年龄阶段,基本上就处在靠晚辈供养的状态,但在苏南,老年人手里是有钱的,这些钱有些是集体经济的分红、有些是参与社区购买清扫卫生、绿化维护等公共服务的收入,还有一些就是福利保障、退休收入。
在孙子辈成家之际,男女双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八个老人共同参与小家庭的建设,这还不包括男女双方的父母那两对夫妻四个人的财富。所以,在他们的人生之初,大房子、好车子等物质条件通常都来得太容易了,但在孩子跟谁姓这个问题上,一对年轻小夫妻却常常不能自己做主,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身处苏南,就我不太全面的观察统计,实习生、新鲜人开豪车其实是相当普遍的,有极个别的收入其实是负担不起车子的日常开销的,而现实中他们的父母倒也未必都是豪车出门。他们的父母较我年纪略长一些,我猜想绝大部分的现实焦虑困境应该与我也差不多。
社会结构老龄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些不利的因素都会出现在不远的将来,是留给如今的实习生、新鲜人去面对的问题。若干年后的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其实都来自如今这个遥远的起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