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成为自己的第一步是塑造“不同”

3秒 / 一束光走完90万千米的时间 / 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出膛到跑完一千米的时间 / 一次呼吸的时间 / 一滴泪滑落 / 一场爆炸 / 一条短信发送的时间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 3秒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后浪 / 购买

图文 / 左叔

人类几乎所有的创作都是在时空维度中呈现的,而各有精妙的地方就是如何将这些时空维度凝固、抻长或者折叠,呈现出与主旨相配合的万千变化。

法国创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的《3秒》通过“33块镜面、72页、603个分镜”重新解构了我们所熟悉并且不以为意的“3秒”时间概念,他凝固了一些、抻长了一些,并且透过镜面的折射,不断的zoom in,悬疑的解密,将原本短促的一瞬折叠解构,呈现出如万花筒一般光怪离陆变化。

翻完这本书是轻松的,但想要解开迷惑却是不易的。创作者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相信每个读者在大纳一致的前提下,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为一个“混合体裁”的作品,这本书同时以纸质书和数码载体的形式构思,创作者通过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了《3秒》的另一个视角。这有点像一个人在迷宫中跋涉历遍艰难寻找出口之后,看到一幅关于迷宫的鸟瞰图一样的。

细节是整个创作中最为有趣,也是最为有力的支撑点。漫画绘本的呈现方式比起语言文字来要直观许多,但也是因为这样的直观反而会容易让读者失去焦点,这一点我在陪伴孩子绘本阅读的过程之中深有体会。

在她两三岁的时候,几乎都是我们大人在给她讲绘本故事。再大一两岁,我们就会鼓励她,大人讲一页,孩子自己讲一页,等五六岁的时候,她就可以相对完整且流畅地阅读绘本并且讲好一个故事。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会发现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关注焦点上的落差。成人会带着固有的经验去理解画面的焦点,会形成所谓的“主角叙事线”,会有表达上的定势思维,同一个绘本几乎每次讲述的故事大体相似,而孩子不会,他们会无来由的开头、结束、切换某个叙事线,可能同一本绘本,每次讲出来都是新故事。

孩子的关注点更为散漫,他们会关注到一些特别的细节,虽然故事有时候讲着讲着就“跑远了”,但是并不妨碍孩子的表达会成为一个个“极为特别”的发挥。在阅读《3秒》的时候,我会鼓励自己向孩子多学习,尽可能多地抛弃掉自己相对固化的认知习惯,尝试多去发现细节与细节之间的因果关联,体会“不一样”的乐趣。

读“九型人格”相关的书籍,记下了一个观点。人的大脑作为“一部收集处理外部信息的机器”,每一台的运作机制都不太相同,这也就是世间万千不同的根源所在。差异这是个世界不可改变的存在,而“求同”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从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到开始允许个性化的出现,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的。而现如今,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感受“不一样”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3秒》对于我以往的阅读经验而言,是一本“不一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