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表达难在构建逻辑框架


文图 / 左叔

一直以来,我所接受到的职业培训以及舞台上的历练几乎都是有准备的,即便是时间再短,我也会用最短的时间,在心里打一个腹稿,列出一二三来,再依据现场受众的反馈,将它转换成有吸引力的表达。

收到复兴论坛第一期“执着”主题分享人的邀约之后,我其实有准备一篇稿件。那是我自己写的关于阅读方面的内容,大约2000字不到的内容、我没有将它带上台,是因为我其实是可以背得出的。

在与主持人的对话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话题点,觉得在这个当下讲会更有意义。在彼此怼来怼去的调侃中,我开了一个“脑洞”想要挑战一下不作任何准备的即兴发言。脑袋里闪过这个念头的时候,我便努力克制自己想要打腹稿的思维惯性。

一边说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说,我感受到自己的语速自然就慢了下来。组织语意表达内容的宽容度就多出了许多。会多了一些重点加强的部分,这一块应该与最近一年半以来高度密集的分享活动相关,表达过程之中的“哼哈”相关的语助词也少了许多。

作为站在舞台上的人,我自己的感受是,我在那几分钟的表达当中,是有能力凝聚住了观众目光的,也调动了自我的情绪,在“煽情”的感染力上是有的,但是在整个分享的逻辑架构上确实不行,因为没有预设,几乎不可能有舞台调度。这一次的尝试让我更加深切的博爱到,“边说边想,边想边说”这一类“即兴”,更像是一个线性的表达,如水一般流逝出去,不可回头。

活动结束之后,我又去了小品排练的现场,等到家已经是十一点多了。躺下后,我在脑海里回想分享内容,其实是没有太多记忆点的,整个内容是散的,只记得技术性煽情的部分。

我觉得其实是有必要梳理一下结构的,如果我“打腹稿”的话,我其实可以从和主持人对话的过程中,提到了人格的三个不同的层面“本我,自我,超我”切入到分享,在一开始就点题,说明在吃喝拉撒睡上的“坚持”不叫“执着”,而真正的“执着”是由“自我实现”来支撑着的。

做完这个开场之后,再开始“深层次心理恐惧”设问,将现场观众引入到我想要分享的“情境”里面来。除却个人经验之外,其实在论证观点的时候其实是要剖开层次的。我的即时反应还是不够,日常表达训练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我只是说了,每个人都要认真且热烈地活过,为自己走过这人世间留下点印迹。按“一般方法论”来处理,为什么要这么活,好像没有说透;如何认真且热烈地活过,几乎没有说,再下面一级的细分层次更没有了。

在我的观念里面,逻辑其实是一段表达的“骨架”,也是受众在接受理解的“记忆点”和认同思考的“关键点”。这个“骨架”有力且完美,会让一个人表达在众多表达之中留下“印象”并且拥有“说服力”,但“边说边想”这样“即兴表达”,如何构建逻辑框架这件事情,我还没有参透。

感谢联盟成员朱萍老师提供此张图片

感谢R.O.photo提供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