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更要做做好

文 / 左叔

跟没心没肺的孩子相比,成年人想要获得纯粹的开心并不太容易。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成年人背负了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明明内心里不想,可是偏偏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地一头扎进去,极容易因为驯服而迷失本心,又容易有向现实低头的挫败感。

以前的职场环境里,我最反感的是两件事情:一件是可开可不开,单纯只是为了有张照片、做个台账用的会议,一件可去可不去,身份只是“作陪”的应酬,明明两句话就能讲完,偏偏搭进去一个晚上的“局”。我是一个有时间焦虑的人,这两件事恰好又时间冗长拖沓,收获成效“微乎其乎”。

我也有过不知如何掩饰的年纪,常常会把不开心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挂在脸上,有时候甚至会“气压”低到一言不发。当时还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有警醒意识,也意识不到自己的状态给周遭的人带来了不太愉快的体验,弄得一桌子人都略略的尴尬。

直至有一次,散场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年长许多的人过来拍拍了我的肩对我说,小伙子,是不是有事要忙啊?我一怔,脸上露出愧色。确实,坐在桌上的人,结束了可以回去倒头就睡,而我明明还有明天会议要用的材料要审校修改,坐在这里白白空耗几个小时,回去还要再加班熬夜,我内心里的不甘全部写在了脸上。

虽然我什么都没有说,但他还是看明白了我内心里的想法。他说,其实这种状况,你要自己把握的,要不你就一开始拒绝,绝不沾手;要不你就坦然接受,尽自己的可能将它做好了。咱们可不能半推半就地来了,不明不白地坐着,不甘不愿地在里面打混,最后啥也没有,两手空空地走了。

当时没明白这席话,事后多年才渐渐懂得其中的意思。“局”这种东西,是体悟人情、察颜观色的绝佳场合,有很多微妙的东西会在表层言语和肢体动作的底下流转,这里面的深义如果耐下性子仔细推敲,比谋篇布局一稿材料有意思多了。

后来,我读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必须完成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做好,然后结束”,内心里一下子就透亮了。这句话与我内心追求效率,避免空耗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有做好了,才能避免要收拾烂摊子的空耗。事一了结,再无挂碍,也是一套解决方案。

不过,我的老家还一句特别俗气的话,形容一个人比较抠门的心态,叫“跌跤还要抓把泥”。说的是一个人不小心摔倒在地,没有怄气懊悔,而是就势顺手抓了把泥土回家。

现代人比较费解,泥有什么好抓一把的?溯源回这句话的农耕背景,这泥土虽少,但也是“生产资料”,积少成多。这样一看,跌跤这种“不情愿”的事情,也“顺带”着有了些收获。比如在席间观察人,然后记下一些日后兴许会用的上的写作素材。

后来,我拒绝过很多不必要的应酬,但也接受了很多可开不可不开的会。在“充当人偶”开这些会的时候,我常常带一本正在读的书,用牛皮纸的大信封拆开了反包上书皮,摊开了跟本笔记本似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鸡零狗碎的时间,都被我利用起来了,我就是这样子完成后来的在职学历教育,并且每年保持读一百本左右书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