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再多一些勇气?

文 / 葛浩 & 图 / 左叔

前段时间参加国资系统的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也是第一次从评委的角度去看一场朗诵比赛。我看到不少人是第一次朗诵,甚至是第一次登台,那种局促不安和不知所措,让我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表达作品想要说的话,那份认真劲儿,让我想到,在没接触到技术训练之前,我自己不也是这样的吗?

有一位保安公司的前辈朗诵《沁园春雪》,虽然普通话不标准,但是情绪、状态和内心都到了,我在点评的时候告诉他:我知道你的心里,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你自己最好的朗诵。

在某一个瞬间,我强烈地感受到,朗诵的舞台是包容的,他允许也值得每一个普通人去表达。只要你努力地去理解作品,然后毫无保留、毫无惧怕地把自己的内心展现出来。

朗诵是一门艺术,展现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我看来,只要一个人的内心是美好的,是勇敢的,他就已经快接近了这门艺术的关键核心。

要想找到这个关键核心,我觉得有三句话不得不去思考。

第一句是:如果我们有勇气走上舞台,能不能再多一些享受舞台的欣喜?我知道,很多人走上舞台并非自愿,很有可能是迫不得已。既然已经上台,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件有趣的事呢?起码,舞台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你、了解你,可以获得更多给自己加分的机会。有时候,经过音响电声的转变,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声音还挺不错的;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照片也挺可爱的;在大家的目光下,你还可能惊讶,自己竟然可以把作品演绎得不慌不乱,举止间也多了许多从容,得到了别人的赞许,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

如果你用喜爱、享受的心态去面对舞台,认真用心地准备,我敢肯定,你的魅力就会以一种你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状态,释放出来,感染到台下的每一个人。你自己也会得到全新的欣喜,你会惊讶,原来,我可以做得到。

第二句是:如果我们有勇气去挖掘作品的内涵,能不能再多一些挖掘自身内涵的决心?
很多人不明白,同样一篇作品,为什么别人读起来如此百转千回、情真意切,让人心生触动。为什么我也仔细研究了作品,却完全没有想到那么多细微的精妙。

工夫在诗外,朗诵也是。要想朗诵好一片作品,一定要把作品吃透,吃透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吃透他内心的痛苦和喜悦,吃透作品每句话、每个字后面的所有元素。然而,只有自身的内涵足够了,才具备了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能力。就像围棋的段位一样,段位高的人是可以一眼看穿对手的全部思维和设计的。

挖掘自身内涵,除了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第三句是:如果我们有勇气参加朗诵比赛,能不能再多一些弘扬中华文化的愿景?很多事情,想要长时间地做下去,再取得一些收获,是需要一些宏愿的。这个宏愿,如果不止是自己的目标,还有一些非利益的驱动,那是更难得了。

谈到朗诵,很多人希望能获得自身的进步,语言上的精美,舞台上的从容,内心里的丰富,思想上的升华。没错,坚持不懈的努力,朗诵可以给你这些美好的品质,让你实现自我完善的美好愿望。只是,如果只有有关自己的愿望,纵使在技术上实力超群,也在情怀上少了一分高度。而情怀,恰恰是朗诵走到高阶之后,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

如果朗诵的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份情怀,就有一些和自己无关的愿景,那么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也会很容易在内心生发出一份超我的认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慈悲。你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加柔和动人,你的表情就会变得更加真切自然,你的作品就会释放出一种让人沁入灵魂的力量。

朗诵只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它是你灵魂的声音,除了坚持不懈的勇气,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让你找到并打开这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