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的轰轰烈烈得放在时过境迁后来解读

文图 / 左叔

有些书,过了它的热门效应阶段再去读它,才有可能体会它的价值是一时的,还是可以传世的。央视新闻人白岩松先生的《万事尽头,终将如意》大概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放一放再去读的书。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的1月份,距离巴西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几年时间。这显然是一个句点早已画就,连余音都是多余的时候,而这也才是验证这一本以巴西奥运的采访为基底的文字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的时刻吧。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巴西奥运会可能是我们体育“举国体制”模式下在成果数字上比较不显眼的一年,尽管我们的优势项目还保留住了重回巅峰的女排精神,但仔细回想那一届奥运会的成果,你会发现受众其实已经被媒体有意引导转移了关注重点。忽然便以“鬼畜式”的语言风格火起来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就是一例。面对林林总总呈现出来的现象,有时候逼自己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有可能比别人看到一些并不显见的答案。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将分析巴西,除了作为奥运会主办国之外,巴西还有与我们相似的发展阶段的背景,有些飞速发展而导致的问题也与我们现如今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几分相似,分析巴西在某个程度上也是分析我们自己。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撕裂的问题,比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比如体育基础设施和全民健身的问题、再比如规划建设与城市实用功能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如今仍在面对的问题。巴西在某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比如以甘蔗为素材的乙醇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之类的成果。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思借鉴的,枪支管理、毒品犯罪以及黑恶势力打击之类的部分。

还有几个问题,我留给了这本书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文本,我起先对文本中反复出现如鬼打墙一般的典故颇不能理解,作为一个集辑出版物,纵使在某个密集的时段里出书,最终出版物还是应该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剔除掉其中重复的内容,以免读者厌倦,但事实上这本书的编撰者并没有这么做。

于是我猜测可能是这是电视人的惯性思考导致的。传统的电视节目算是一个线性的呈现方式,观众从哪里进入观看,从哪里退出观看,其实是不受控的。所以,传统的电视节目会有适度的重复,对重要信息的强调,这样子才能保证传播的信息是完整的。这本书的文字,极大可能是作为电视制作辅助之用的,亦或者就是电视采访的侧记或者同期声的内容,所以,最终文本变得冗长啰嗦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不疼不痒的感觉,镜面折射里总有一些问题是指向我们自己的,然而我猜想新闻人白岩松一直是官媒的身份,所以在碰到比较尖锐的问题的时候,他所使用的语言是克制且含蓄的语言是克制的。而那些想点破却又没有戳破的地方留了一些思考的空间给读者,这大概就是这本书放了几年之后仍有价值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