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 图 / 飞魔
我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在生活中听到这句话,它出现的场合往往并不是那么让人喜闻乐见。在我有限的咨询经验里,这句话通常出现在事后弥补的场合里,而需要弥补的往往是很难挽回的已经裂隙的亲密关系。此时此刻补上这句话,因为前面太多决绝的“相爱相杀”而显得特别多余。
这句话也让我一直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有爱好好说”。
也许,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沟通在家庭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即便是我们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但我们在执行效率上却是诸多差异。
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沟通,未必就比企业管理里的信息交流更容易。企业也许还有规章制度可以参照,实在不济还有会有所谓的“老板权威”,而在现代家庭中想要明确“一家之主”有时候并不太容易,更不要说根本就没有成文的规章可以用作沟通遵循的依据,家庭里的所有的有效沟通都是不断磨合的正向结果。
我觉得有争执、有分岐是夫妻关系或者家庭生活的常态,这并不可怕。两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两个不同性别的人,两个不同年纪的人,尽管他们是亲密的夫妻关系,尽管他们是亲密的亲子家人关系,但都有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有自己的立场角度见解,作出相反的判断和选择。
正是因为争执分岐是常态,所以才需要加强沟通。沟通的目的不是争出你高我低,我对你错,而是达成所谓的“共识”,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寻求彼此的体谅和理解。
有时候这所谓的“共识”未必是一个拥有明确结果或者拥有明确边界的选项,可能更模糊、更暖昧,甚至成为下一个争执的导火索,这个时候,我们的沟通技巧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很多时候将沟通本身“功利化”了,把它当作说服对方的工具,甚至是言语声势上压倒对方的“武器”,而不是增进彼此了解的一个法宝。
我理解的家庭生活中的沟通与商业谈判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更倾向将家庭生活中的沟通过程本身作为它的目的和意义,而不要企图通过它达成更多所谓的“附加值”,但是如果能够有所谓的“意外收获”,我们也应该怀抱开放心态“乐见其成”。
彼此都怀着将对方辩倒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其实可以想像最终结果是必定是,彼此从一开始就屏蔽了对方任何合情合理的诉求,“充耳不闻”的沟通其实是最没有效率的沟通。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因为是彼此有足够的了解,而不断地使出“杀手锏”,一手导演出“相爱相杀”的惨剧。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从很多个案中发现,包括我自己的经验,其实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死穴”,那就是我们的沟通常常从一个极小争执分岐点开始,却不断地牵扯出与之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其他争执和分岐,最终奔向一个我们不可控的结果。
沟通过程之中极易出现的分岐泛化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翻出陈年旧账其实并不有利于解决眼前的问题,通常的结果会引导更大的情感裂隙。我个人的经验,遇到这样的状况,还是需要沟通双方达成“就事论事”的共识,一旦有越界的现象,就要有随时叫停的清醒和理智。
问题泛化,还与我们沟通不及时形成积怨相关。有时候我们把沟通的结果简单地看成了谁最后听了谁的,可是听了谁的,并不代表认同了谁的。形成“听了谁”的结果,有可能是对方当下不想陷入当下胶着情绪的一种让步,不想让情绪升级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有它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只是达成“听了谁”的结果,我觉得事后还是要有重提沟通讨论的必要,不要觉得有些事情放一放就会过去,有些人心头刺无论过多久只会越积越疼。
除了沟通交流,我还觉得这句话的因果关系里还有一部分与我们大多数人缺乏对生活以及自我的反思相关,现实生活零乱得让我们无法地停下来想一想,还有一部分人也持有即便是想了也没有什么用处。生活中的反思有它弥补沟通效能不足的积极作用,事过境迁之后我们对曾经的人事物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
当然每个家庭、每段关系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模式,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范本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需要彼此围绕一个共同的志趣目标,经过不断地磨合探索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我以为的理想的家庭沟通,就是在生活之中,有效的沟通之中,彼此都能清晰地讲出自己当下的真实想法,不会因爱的名义而去避讳什么,隐匿什么,而是赤诚地面对彼此的诉求,寻找认同和理解,而不是为了一个结果和答案,因为“我还是爱你的”,而一定要说出“对不起”的话。
那如果两夫妻的确是沟通能力不强,是不是可以先表达出:接下来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了解彼此立场,寻求彼此的体谅和理解呢?先说出来,是不是彼此内心的抗拒或者隔膜更容易被消解?求赐教。
2017-03-13 10:54沟通模式很多时候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经典模式,有效是比较关键有诉求。我也看到全程靠吼的沟通,但两个人也比较接受这种模式。磨合出比较适合自己的沟通模式比较关键吧。
2017-03-13 11:44真诚沟通
2017-02-25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