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将岁月的积淀与重读的机缘揉捏在一处

流言:将岁月的积淀与重读的机缘揉捏在一处

文图 / 左叔

张爱玲的《流言》一早就读过,应该是快二十年前还在读书的时候,至于是哪个版本已经不记得了。再读的版本是北京十月出版社2006年版的《流言》,是《张爱玲全集》中的一册。

正如从所周知的那样,此后几年张爱玲的遗作和手稿不断被发掘,那所谓的“全集”也就成了“残本”。于是六年后,这间出版社又发行了新一版的《流言》,增补了《炎樱衣谱》、《不得不说的废话》等几篇。

现如今,研究张爱玲已经成了“显学”,并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界定这一门派,叫“张学”。在网络上,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查阅到《流言》的各类版本,而最早发行的版本是民国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44年,由五洲书报社发行的版本。

各类版本各有异同的原因,我猜想有些是岁月流年淹没了一些细节,而有些是受时代政令所限,无法以最初的样貌呈现。

读《流言》最强烈的感受是,这本书读过,但读了什么已经记不周详了。《童言无忌》、《姑姑语录》以及个人家庭、青春成长以及于苏青、炎樱的文字都是有极强烈的印象的,然而有些篇目仿佛是第一次见识一般。

少时读的时候,觉得她文字精妙,特别是描述和比喻总有一种令人拍腿的妥帖,字里行间里的氛围有一种特别的粘度,文本是有极具个人特色的美感的。再读的时候,反而跳脱出文本层面的内容,开始思考这些烟火文字背后的一些事情,比如社风民情、妇女权益、谈文论艺、报业生态等等。

我与许多人一样,读张爱玲的文字是从她的小说开始,时事政治、天灾人祸、战争锋火在她的文字里只不过是舞台的背景,站在台前的永远是男欢女爱、人性苍凉。

张爱玲一度被排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之外的原因,除了所谓的“立场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文学创作主题不够“宏大”。在那样的年岁和导向里,小情小爱又怎么能上得了台面,可是现如今来看,时代风云聚散无常,而唯一不变的仍旧人性骨子里的东西。

《流言》是本散文集,按现如今的说法应归类为“专栏文集”,收录的均是当年张爱玲为各大报章写的专栏文章,这些文字更贴近社会当下,更为直接一些地表达观点。

如果是作媒体发展研究的话,其实也能看得出来当年报业纸媒也是发达的,且开给写作者的稿酬也是可以安生立命的。再回头来看看现如今内地的写作环境,虽然仰仗网络传播的功能,每个人似乎都有机会“露头”,但真正以此为生的又有几人,职业作家的处境并不是那么乐观。

读小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场“寻宝游戏”,写作者将自己藏得很深,核心主旨永远都包裹在层层情节和人物之中,而散文则更像是“座谈对话”,读者可以与写作者“面对面坐在一起”,所以散文更容易接近作者的现实层面,当然这也就是一个相较值,文字与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段距离。其中的道理不必多言,只要明白历史都可以粉饰的道理即可。

《流言》里的文章长短不一,趣味的点和形式上的风貌都各有异同,如果简单分类的话,写社会人情的占了极大的一部分,比如《中国人的宗教》、《打人》、《中国的日夜》等等,而让我感兴趣的部分是她个人青春成长、人情往来的文字,除了“打探八卦”的“窥私欲”,其实也能透过其中看到当年中国的世情。

张爱玲如数写下了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深刻得很。这让我想起,春节期间出了一则社会新闻,逃票入虎山最终丧命虎口,可悲的事情是老虎也因此丧了命。这充满冒险精神的举动,放大了我们“逐小利而越规矩”的人生信条,若不是丧命于虎口,撞死于分道护栏,一定会笑话那些凭白无故花掉的铜钿,多走的几步路。而我们还不警醒,用一个相对积极的字眼来界定它,叫:变通……

文集中另一部分占据较大篇幅是的谈文论艺的部分,《写什么》讨论是写作者创作主题的问题,《忘不了的画》、《谈音乐》讨论的是绘画、音乐、戏曲等内容,而《自己的文章》是写作者常有的自我反思,其中关于“力的成分与美的成分”论述,其实很好地解释了写作者时代创作局限的问题,这些都是单单只读她小说看不到的部分。

她并非只在男欢女爱的人性中常深刻,在时代洪流里变革因素的推动力中,她仍有自己的力度,她写下这样的表述: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读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每次重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总能将岁月的积淀与重读的机缘揉捏在一处,关于这句话,我有强烈地感受到于现实中有“说不得”的“时代影子”。我们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很多“有趣”的人事物渐渐消失,除了写点鸡汤、读点闲书,就真得没剩下什么了可以做的事情了。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2
页数: 272
定价: 2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张爱玲集
ISBN: 9787530208632
简介:
《流言》是张爱玲的随笔散文集,可以说是大珠小珠满玉盘。张爱玲称爱默生“警句很多”。在这本书中我们倒可以看到张爱玲满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到底是上海人);“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多数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对的事’方才快乐,婚姻仿佛不够不对的”(谈女人)等,不胜枚举。
《流言》的初版本配有多幅张爱玲自己创作的幽默生动的插图,张爱玲的绘画天才从中得到了清晰的显示。初版本同时刊有三幅各具神韵的张爱玲个人玉照,照片说明文字分别是她《再版序》中的两句名言:“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