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用奋斗买下这套房

请让我用奋斗买下这套房吧

文图 / 左叔

今天,我的朋友圈被李先生的《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给攻占了。作为十八线的码字人,我怀抱学习的心态拜读了全文。读完后,我咽了一口即将喷涌而出的正能量,然后硬生生地挤出两个字:

呵呵!

李先生说,不能因为房价高企而失去对奋斗的信仰,相比于房子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双手。对此,我表示认同。是的,不是每个公民都有扛起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重任的思想觉悟,但至少应该有不少人曾经心怀过“安身立命”的小梦想。“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大道理不用解释大家都懂,可是摆在现实面前难解的困境,除了靠自己的那双手,还真再也没谁能来搭救了。

随便讲几个我身边关于房子的真人真事吧,因为涉及隐私,已经做过技术处理,不小心被我提及到的朋友,请不要主动跳出来认领。

01.

第一个故事是一对夫妻,估且先叫L夫妇吧。L夫妇都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外地人,又都是独生子女的身份,大学毕业就成家,婚后两家老人给共同凑齐了首付,赶在上一拔上涨行情前,贷款买了套房,面积不大,总价挺高,还贷年限做得很长,要一直还到退休。这样蜗居的生活本来不值得羡慕,可是房价后来涨了,想买也买不起了,L夫妇就这样靠着奋斗,迅速与一票还在租房的大学同学“划清了界限”。

本来小俩口在大城市过小日子,两对老夫妻在各自的小城市自在快活,相安无事。可是问题来了,结婚成家总得要个孩子吧,孩子生出来总得有人带吧。两家老人轮流过来照顾,一家半年,挺好的解决方案。可是两个老人一来,再加上一个孩子,房子小的问题就暴露了。

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嘴上说的是亲情,骨子里的问题,还是腰包不硬气,连保姆的钱都想省的情况下,也就只能委屈老人了。按说这样的情况也是个普遍问题,老人们背井离乡,顶着各种不适应扛个三年五载,孩子大了,总归能够缓上一口气。

可是幸运不能老眷顾着L夫妇吧,这不女方的父亲在带孩子期间突发脑梗住了院,一下子乱了原来的计划,只能再请亲家公婆过来照顾孩子。一对小夫妻、三个老人,加上一个病人,再加上一个孩子,这一个屋檐底下就热闹了。时间一长,家长里短的事情全出来了,小俩口差点没闹到离婚。

生病的老人送不回去的,大城市毕竟医疗条件好,况且父母就生她这么一个女儿。如果将病重的老父亲送回老家,让这姑娘以后还怎么做人。亲家公婆也请不回去,因为这房子他们也有份,凭什么他们不能随时随地来住,更何况人家还帮着照顾孩子。这婚也没法离,两家老人作为房子出资方,对于任何一种房产分割方案都持不同意的态度,用他们最直白的话来说:没了房子多大的损失,怎么样不能凑和着过?

02.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我们这里管她叫S女士吧。S女士婚前有过一段艰难的奋斗史,收获是全款购置了一套50平方左右的精装酒店式公寓。也算是有先见之明吧,房子产权办在了S女士父母名下的,名义上是娘家的“陪嫁”。因为S女士婆家有婚房,所以婚后这个房子一直由S女士的父母代为租出去,房租的钱是直接打到S女士的银行卡里补贴家用。

生完二胎之后,S女士非常不幸查出患有乳腺癌,后又多次扩散,久治不愈。刚查出来的时候,丈夫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表示,即便是到了卖肾的地步也要给她医病。大概是应验了那句“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本是同林鸟”的夫妻,直到S女士病故,她丈夫的肾还是好好的。倒是“陪嫁”的那套酒店式公寓脱了手,续了她一年半载的命,填了那个医药费的大窟窿。

得知此消息后,我曾感慨地跟身边尚未婚嫁的小姑娘说:衡量一个男人对你是不是真爱,不是看他娶你前没有没为你买房,而是等到你真的摊上大事的时候,他肯不肯为你卖房。万一婚前那房是全款付清的,跟各位的关系还真心的不大。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将S女士的丈夫放在人情道义上“烤火”,而是“病不起”这件事情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拷问人心议题。况且,她丈夫身后还站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换谁都一样。

03.

如果说前两个“屌丝的故事”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无奈,那么我来说个“精英阶层”的故事,看看结果会不会让人乐观一些。我暂时先管这位故事的主人公叫G先生吧。G先生是海归,父母曾是西北某省会城市的高干,早些年总归是有些不明不白的收入是可以供他出国留学的,这个可以放过不提了。

他倒也是争气独立的孩子,在国外还是学了一些本事的,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官二代”。回国后,不肯依从父母进入体制发展,就留在了一线城市,凭着自己的能力进入“五大唱片公司”其中的某一家做事,有所积累之后就自己成立了一家经纪公司,签了一些艺人网红什么的,反正什么来钱快做什么。

可能是海归的经历影响了他对于国内房地产的市场的判断,他一直也没将置产当回事,况且公司经营也需要不断地投入,其他的也不多想,只要自己有个落脚的地方就行。可是时间一长,他觉出味来了,不买房还真得不行,倒是因为房价带来收益能够抵过奋斗带来的快感,而因为很多东西是跟房子绑在一起的。

首先是户口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服务,早几年,碰上医保社保区别对待特别不方便的时候,心想也没有两个钱也就忍;后来因为不是本地户口,办不了台湾自由行,影响了艺人发展,嘴上飚过两句也就算了。反正那几年所有的不方便,来回跑的事情,都当是过眼云烟了,总之政策是越改越好,越来越宽松。

等到他买房了、积了分、完了税、够上所有的条条框,终于落了户口成了本地人之后,没想过会一不小心睡了位原籍四川的网红,更没想到这位网红愣是硬生生地挺着肚子跟他回了家。等到他成了家,生下娃娃,换了大房子,一切觉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娃娃到了要念幼儿园的年纪了,他这才发现,可着这么多年,他不知道错过了多少套学区房

04.

三个故事讲完了,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肯定会有人觉得我这仨故事都是编的,因为那个谁谁谁好像跟故事里的情况也差不多。你要是这么想我也没辙,只能拿我自个儿出来说事儿。

我孩子五年后要念初中,因为有本地政策,同一房子五年内仅能供一个孩子入学,所以购置学区房是个中长期计划,既要纵观房市周期起伏、考虑房子价格的因素,也得防着学区划片的变动。

年初陪朋友看房的时候,有个紧挨着学校的新楼盘要开盘,听说暂定价是一万三一平。因为紧挨着学校,学区再怎么改肯定错不了,价格也是一分不能少。

三年前这里的房才七八千,我心里想谁买谁傻啊,但没出手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钱。我也知道这半年房价涨得没边了,但心里隐隐觉得这事儿还不至于到离谱的地步。

前两天路过中介一问,惊了一身汗。原来那一万三一平的房子,一开盘就飚到一万六,现在已经是二万五一平了,还没有房源。

当时我就急了,我跟中介说,我是一个特别上进的码字者,每天都保持着相当大的创作量,很多文字都破了10万+点阅量,而且这半年,我辛辛苦苦码字就是为了通过我的奋斗多攒点首付,难道像我这样的人,就不能用奋斗的情怀来买房吗?

中介看着我的脸,咽了一口吐沫,露出谜之微笑,然后从嘴巴里挤出两个字: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