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机会打开电视看到新闻节目,就会接触到关于经济危机的消息。其实不管媒体如何公正报道,一旦某件事情的消息密集便会有放大的心理暗示。其实人这辈子经历经济困难时期总归是有的,记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从建材开始到消费品统统涨了一遍,在此之前觉得十元是一张挺大的钞票,后来才发现上街买不了多少东西。那一段紧巴巴的日子成了青少年时期记忆时里面印象比较深刻时光。
如同冷锋过境前都会有异常偏暖的气温,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前通常经济指标都是比较好看的,可是仍然拒绝不了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便颁给了在一片暖阳中预言寒流的人。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学过“马政经”的人都略知一二。如果从最基本的原理来判断,距离上一次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大约这个时间点是刚刚好的。
全球政府大规模救市可能是给人最大心理暗示的举动,特别是直接干预到金融体系资产结构或者直接触及到资本主义最为标榜的自由市场时,更容易让人对经济前景多了些许担忧。有时候觉得经济问题就是一个“死循环”,一个链条扣着一个链接,一旦某处脱节便会多骨牌效应。没有生产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
关于如何摆脱当前的窘境,也许单单靠注资金融机构也许并不是最终的解决途径。依稀记得教科书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记述,政府行为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拉动投资,增加就业,促进消费,解开“死循环”上的第一个死结,让这个链条恢复正常运作。所谓的降息拉动投资或者出手救市的举措,无非是让人把口袋的里面的钱掏出来,走好第一步。
相对更为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所身处的环境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化的程度不高。除了沿海一带依赖外贸订单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服装、玩具、轻纺企业日子不太好过外,其他的看起来都还过得去。至于楼市中的一片观望,既是此前疯涨的结果,大概也是具有“最后一根稻草” 的象征意义。房价下跌既有可能是理性回归,当然也可以能演变成一种惯性下挫。楼市跨了之后的结果便是下游如建材、钢材、物流、能源等一系列产业的连锁反应,所以跌还是要跌的,只是求稳成了当务之急。如果一旦失控,那么现在也许还不是最糟的时候。
没有赶上2005年前后房价飞涨挣到数钱困难,没有赶上2006年前后股价飞涨挣到钵满碗翻的话,那还是老老实实地坐定,认认真真地看待现如今的状况。如果不幸被套牢那就定定心心地做一个小股东,如果不幸砸在手上,还是定定心心地做一个房东,耐心等待经济缓慢复苏,力争踩准下一个周期的点。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大概没有多少人能够逃脱干系。面对经济危机,除了努力工作、合理储蓄、适度消费之外,我们这些寻常百姓还能做些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