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一头鹿的死亡

This Photo @ LeftFM.com

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做一部电影。我只是说,如果的话。我相信我不会选择历史题材的传记片,我想这不是我能力所及的地方,当然其他题材未必会好,但历史题材的传记片无疑是最大的挑战。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画鬼容易画虎难”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一个导演偏要说外星人长得像你们家的拖把,我相信过半的人应该能够接受,但对于那些已成历史、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或者尚且健在的政要,大家戏说的成份是乎要收敛一些了。如何在这些大家已知的部分当中正通过细节挖掘出一丝新意出来,这实在是一件负有挑战意味儿的事情。

这部由英法意联合拍摄的名叫《女王》的电影就把挑战的对象放在了尚且健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身上,而故事围绕的主线就是在1997戴妃香消法国这个大家都熟悉和了解的事件上。在这个大前提既定的状态下,能够有多大一块容得这个创作团队转身并且体现艺术真实性的余地可想而知,但电影《女王》算是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于故事细节的把握,以及一些象征意味的情节的运用。

故事从布莱尔当选首相拜会女王开始,一个传统保守的英国王室形象通过与首相夫妇前卫现代的作派之间碰撞而显现,然后用纪录片的方式将戴妃的事件和盘托出。是否有必要为一个搞婚外情,离异后绯闻满天飞,最后在与情人幽会时出车祸的女子举办女王级的葬礼?的确是对英国王室道德底线的一个挑战。可戴妃却是那个可以“将被赠予的一切都丢还给王室,并在这几年毁了女王所拥有的一切”的女人。她的死具有亡都巨大的感召力,一个女王或者说一个年迈年妇人被置在一个风尖浪口。一边是王室的保守软弱,一边是咄咄逼人的舆论压力,抛去王位的光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也许也会有碰到这样家事的困境。

影片中安插了一段一头美丽的雄鹿被猎杀的戏算是这部电影当中最神来的一笔,也是象征喻意用得最巧妙的一笔。美丽的生命被迫害,总是惹人怜惜,女王内敛细腻的恻隐之心在一瞬间得以显现,就像很多年长的妇人一般,虽然在一些事情看不惯年轻一代的作法,但在关系家庭和睦的大是大非面前,总是能够隐忍下许多不堪。经验老到的Helen Mirren将一个年迈妇人的内心世界有层次的刻画出来。而很多人都会将美丽的戴妃与这头鹿联系在一起,同样是美好生命的消亡给女王以很大的触动,对于后面女王回来伦敦厚葬戴妃埋下情节转折的铺垫。

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已经不在年青的Helen Mirren,把最佳编剧颁给了Peter Morgan,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

This Photo @ LeftFM.com

引用
导演: Stephen Frears
主演: Helen Mirren / Michael Sheen / James Cromwell
上映年度: 2006
语言: English
制片国家/地区: UK / France / Ita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