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可怜人

可能在中国读者中,知道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人很少。而为数不多的了解的读者,更多的应该也是通过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与我类似的疑惑?为什么《盖茨比》一书会得到村上如此的称赞与追捧?

第一次读《盖茨比》,只看了几页,就开始困惑。首先,必须承认。菲茨杰拉德的写作风格,不是我所喜欢的。他没有那种规模宏大的叙事,没有大开大合的场景,也许似真似幻的历史与现实。但是,既然这本书在西方文学史上被放上如此高的地位(这本书曾一度被评为20世纪英语文学百大小说第二名),那就必然有其过人之处。那么,在哪里呢?

菲茨杰拉德一生多舛,这似乎是很多天才们所必须要面对的困境。20世纪初,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繁荣时期,处处都是歌舞升平。沉浸在一片繁华胜景中的美国各阶层,也需要一个相应的文学写作者(而不是作家)来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菲茨杰拉德就在此时横空出世。在一连发表处女作《人间天堂》和《美丽与毁灭》两部长篇后,一跃成为美国新的宠儿。但是,此时的菲茨杰拉德所追求的,绝不仅仅如此。他想要写一部真正不朽的长篇。因为他知道,光靠写一些取悦社会的短篇,可以快速换来大量财富,却绝对没法让自己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的殿堂。于是,他开始构思《盖茨比》并且在第二年移居法国后完成了这本书。但是,正是这本书的出版,却让菲茨杰拉德从此陷入窘境。他太超前了,他透过表面看到了太多繁华背后的本质,对于那些年轻读者来说,这太过深刻复杂。而这,是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就这样被当时社会打入了“冷宫”。他生前一直渴望写一部能够名留青史的小说,而这一理想,却直到他死后才实现。如何的讽刺,又如何悲哀。

讲了很多关于菲茨杰拉德的生平,却忘了另一个可怜的人——盖茨比。他的可怜,在于生前结交无数名流,死后却没有一个来到他的葬礼;他的可怜,在于坚守自己对黛西的爱,执着地相信着这份爱,却最终因这份爱而死;他的可怜,在于生前如此风光一时,死后却快速地被人们,被社会所遗忘。

我看过很多写这样的爱情的书,当然,这其中,最好的莫过于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也许比不上《霍乱》,但却为这样的爱情加上了另外一种可能。《霍乱》的结尾是完美的,阿里萨和费尔米娜最后在内河航船上静静相拥,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等待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这样的完美,在盖茨比身上无处可寻。他最终死于一个阴谋,死于一个痛苦的男人对另一个更痛苦的男人的一句话教唆。而最终,他所痴情一生的黛西,也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彻底从盖茨比的生命中消失,与那个制造了这个阴谋的,同时也爱着她的男人远走,无处可寻。“这两个满不在乎的人,汤姆和黛西——他们搞砸了事情,毁了人,然后就退回到自己的钱堆中去,退回到麻木不仁或者任何能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满不在乎”,作者最后只是用了这四个字来评论他们两个人。看似很轻巧,很无谓的四个字,实际,是作者内心深处深深的厌恶与不屑。

那些人肆意地消费着盖茨比,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死后;很多道貌岸然之辈总是处处与他为难,尽管那些人的真诚与真心也许远不及盖茨比分毫;汤姆·布坎南因盖茨比爱着黛西而愤怒,可他不也是同样害得威尔逊家破人亡。在那样的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好几副面孔。隐藏,伪善,虚伪,这似乎是我们可以找到的形容那个时代的最合适的词。出生底层,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盖茨比,总会让那些真正的上层人不满;而那些上层人的做派,同样会让普通的读者生成浅显的庸俗感。这样的矛盾,始终隐藏在全书的每一个角落——在豪宅的派对上,每个人驱车前来,各个都在揣测他的劣迹和罪行;而盖茨比则站在台阶上和他们挥手,心中隐藏着永不磨灭的梦想。

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在结尾处,看着小李子所饰演的盖茨比,站在码头的尽头处,伸出手,伸向海湾对岸那盏永远触摸不到的绿灯,以及在灯光之后所隐藏的人,这样的一个经典结尾,每一次看,内心都会为之震颤。盖茨比付出了一切,他的所有真诚的爱。但,却只能隔着一片浅浅的海湾,把一切,寄托于那盏时隐时现的绿灯——“这个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曾经从我们身边溜走,不过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远……总有一个美好的清晨——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或许是盖茨比,至死都是相信他的梦想和他所承诺的美好未来的。又或许,是菲茨杰拉德。这两个可怜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22749418-1_u_1

作者: [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副标题: 村上春树 导读
原作名: The Great Gatsby
译者: 邓若虚
出版年: 2012-5
页数: 197
定价: 2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桂冠文丛
ISBN: 978754425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