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简单的日记,一旦有两三天忘写了,就会搞不清哪个是哪天的事。昨天和前天颠倒顺序,也没有任何不便。我不时想,这叫什么人生啊!但也没有因此感觉光阴虚度。我仅仅是感到惊讶,惊讶于昨天与前天毫无区别,惊讶于自己被编排入这样的人生,惊讶于自己留下的足迹甚至还未及认清,就在转瞬间被风吹走变得无影无踪。
—— 村上春树 《眠》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事情会记得那么牢靠。五六年不打“掼蛋”了,才摸了两把牌,出牌的规则、记牌的要诀什么的,又悉数都回来了。完全没啥用的事情,记得如此坚牢,反倒是那些天天摆在眼前的事情,转头就给忘记了。
找手机、找门卡、找眼镜、找钥匙……日常上演的戏码,越是着急忙慌地要出门,越是忙中添乱找不着。真心琢磨不出来,大脑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进化要人将眼前纷乱,三不五时地“清空”“放下”,而将那些久远的、无用的,压根就没有啥“花头精”的事情,反倒是记得非常“瓷实”。
除了没啥“花头精”的事情,有些事情记得牢是有它的功效的,尤其是技能类的,原本以为久久不用多少会有些生疏,不曾想但凡能捡得起来的,都跟长在了肌肉里一般。
遇到点事情,许久不开车,摸到方向盘后,熟悉的驾驭感又统统回来了。私家车通勤之后,许久不骑自行车,借了公共自行车,熟悉的平衡感又悉数回归了。不知道这些东西,是藏着灰质层的哪条“沟壑”里,以怎样的形式在长久不用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又是用什么样的生物电信号将它们“激活”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就是通过适时遗忘的办法,为脑容量及时减负,让运算的载荷下调到合理的区间。若是日日将生活里的细枝末节记得那么清楚,即便是“榆林疙瘩”也有可能迟早要爆掉。然后,又是通过某种“压缩”的方式,将那些久远不用,得以“保命”的技能,在减少“体量”之后,以“目录索引”的方式保留下来。久久不用,上手的时候是有一些生涩,但是稍加适应和调整,就又能恢复如初。
还有一些事情的“记忆”方式,仿佛就是内置在身体“硬件”上的,近乎本能,虽然有些也是后天习得的,但它一旦“启用”了之后,既不受人的主观控制,也不能被意志调整。随时随地拉出来,都是一如既往的状态,除非生命体征已经变得不够稳定平衡。
不过关于记忆与遗忘,仍旧有些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比如“好了伤疤忘了疼”“只记吃不记打”“吃一堑失一智”之类的,也不是什么好笑的梗,都是人间历劫时最为真实的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