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博客

This Photo @ LeftFM.com

最近我在网络搜索我们的节目“生于70年代”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很多与我们节目有关的博客,其中有一个博客是驻扎在新浪博客群当中的,它的名字叫“五讲四美的70年代人”。在它的公告栏里面以肯定的态度提到我们的节目,并且用上了“强势节目”这样的字眼,整理大量与我们这个年代人相关的文字资料,这些都让我受宠若惊、始料未及。

对于生于70年代人来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到来与兴起。当互联网以异常迅猛的姿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享受着这个新生事物带来的便捷,同时在无形当中,我们为这个浪潮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新鲜已经磨砺成麻木,当Email由联络感情的管道沦落为日常谋生的工具、当BBS由才情抒发的领地变成了龙蛇混杂的是非场,正在我们百无聊赖之际,博客出现了。虽然它诞生的初衷离我们现如今应用相去甚远,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我们完全私人的领地,于是我们身边的同龄人开始三不五时的写几行生活气息浓重的文字,贴几张拍得杂乱但却真实的照片,把自己的生活堂而皇之地展示在这“一亩三分地”里。

在2002年下半年,当博客网站带着Web2.0、RSS等一堆不易理解的概念进入中国的时候,大概没有多少人能够料到,它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又一个神话,虽然它最终并没有给很多网站带来利好,但单单是吸引眼球这一项也乐得那些CEO们为聚集人气而埋单。在这个神话当中,最初映入我们眼帘的大概便是一些互联网技术类型的博客,他们多半讨论一堆我这样的人几乎无法读得顺畅的专业概念,结果这样高门槛的对话并给博客的兴起带太多的推动力,于是生于70年代的我们开始加入了博客的改造工作当中来。木子美虽然并不是第一个在博客当中聊到自己私生活的人,但我们不可这个出生于70年代末起的小女子却给我们的博客生活添了一把干柴烈火,尽管她的做法被很多人诟病,但我们不可否认,正是因为她以及她的身后数个前赴后继的女子,才让博客为更多的受众所了解、所应用,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博客的行列。

草根博客的兴起成了一种潮流,就连我初识打字的母亲也加入了博客行列,虽然她的博客只是为了收集自己喜欢的菜谱,并且是依葫芦画瓢式地把它们变成可以拍出照片来的菜肴,但也不妨碍她的博客成了某种特色,而像这样带着完全个人色彩的博客在现如今灿若繁星的博客世界里比比皆是。至于我身边的一些同行,更是把博客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只是声音媒体,但并不妨碍他们会把采访时拍得的照片贴在博客上,至于今天去哪里逛了街,参加某个派对,也全都一五一十的公布在网络上,俨然成了他们个人的资讯发布站。我与他们即便隔了数间办公室、数幢大厦、甚至几千公里的距离,也感觉他们像是活在我的身边一般。而将资讯发布功能发展至极致的,大概就要数到明星博客。明星私底下的生活本来就是粉丝们追随的内容,加上戏里戏外的是非,眉来眼去的暧昧,以及更多的猜测与臆想,所带来的蜂拥而至的点击,于是明星们的博客几乎一夜之间流量过万,这一切所带来的改变似乎是潜移默化的,不谈其他的,就说说娱记们采访的方式,机场的围追堵截固然重要,但每天翻检明星们的博客成了娱记们收集“边角娱料”的重要日程,明星的博客也于无声无息中也成了一场无人主持、永不散场的记者会。如果能够参透这个潜在目的,那么至于其中的文章是否有人代笔,是否注水,我们再去深究就显得我们太不懂娱乐之道,活得过于较真。

博客的本源是什么?也许已经没有人去求证了,但博客的未来是什么?也许还有人在思考。如果说,每个十年出生的人都会机会见证了到人类科技与文化的发展,那么生于70年代的我们,大概见证到的便是互联网从无到有,然后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兴起,他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博客最初的原生态是个人的媒体发布平台,而最终却演变成了个人的日记本和相册,我们总是有无比强大的创造力和为我所用的勇气,博客成了我们改造的众多对象的其中之一,也成为了见证我们创造力。“最大的力量来自民间的书写”,我已经忘记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但我却深信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博客给了我们许多人可以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至于传播的范围是大是小,是远是近,还得借助于其他的因素。或许,某一天,我也要开设一个博客,取一个名字叫“谷悦的晚五朝九”,跟大家交待一下我节目之外的生活,我的成长经历、我的兴趣爱好等等,然后贴上生活当中俯仰可拾的照片若干,希望你到时候来给我捧场,为提升我博客的点击量贡献你的一份力量。开一个玩笑,希望你并不介意,如果你也有博客,欢迎你写Email给我,跟我分享一下你博客生活的酸甜苦辣。

引用
生于70年代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FM97.4/2006.07.10/周一/23:00/谷悦

下期预告: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