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多字,260多页的书,感兴趣的只有第一辑《烟花与火焰的种子》。至于第二辑关于西洋音乐、关于某位偶像的观感,以及第三辑作者人生起落的一些浮尘,都不兴奋点。由此可见,阅读这件事情本身也是可以很主观,抛弃掉作者想要给予或者想要传递的部分,在自己可以解读的兴奋点上找到阅读的愉悦感,才不枉花费时间,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在轻阅读的年代,马世芳的这一部分是足够有诚意的,至少在字数上是如此的。作为枕边书,对于不感冒西洋音乐的自己来说,稍显厚重了一点。
台湾的“六年级生”略相当于内地的“七零后”,与他多少算作同一个年代,只是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能够引发共鸣的点不同。幸好,还有九零年代台湾流行音乐这一块大家共同的兴趣点以及各自心中揣着的广播梦。作为台湾广播界知名主持陶晓清之子,作为民谣运动牵头者的后人,第一辑《烟花与火焰的种子》几乎可以作为台湾流行音乐编年史的参考和佐证。民谣风潮、李宗盛、罗大佑、李泰祥、歌以载道的年代是有怎样的前因后果,都可以在这其中找到答案。相对那些附会的部分,他的文字更亲切,更有人文关怀一些,当然也会有私人体验的部分。
应该不能说哪个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哪一时代的音乐是最美好的音乐,这样的评判通常因为私人的感受而被扭曲,失掉了公允。我们很多的兴趣点是由成长环境所造就的,就像很多人关于美好食物的回忆,多半是童年哪一餐中最解馋或者最为家常的那一道,至于以后的山珍海味,以后的故地再寻,都得不来童年的记忆里面的那种味道。那些音乐因为是陪伴人生悲喜的背景,所以才有了好恶,有了倾向。九零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因为见证了成长,见证了眼泪,所以对于自己而言是其他年代不能取代的。
作为广播名门之后,他心中也曾有过自己的广播梦,最终也成全了自己的广播梦。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那一代人几乎都曾经有过关于广播的情结,自己也不例外。所以读到的时候内心里面会有戚戚然,那个年代的很多事情,最终浮沉了,最终落定了,都是有它自己的因果在的,自己所有左右的往往都是微乎其乎的,有些东西已经设定好了,在冥冥之中。老男孩的昨日书,其实不是一纸荒唐,是岁月浸染过后的淡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相较于当下的纷扰,更为钟情是这一份岁月沉积的味道。
作者: 马世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2
页数: 262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阅读亚文化
ISBN: 9787549502653
还没有看过他的书,人文关怀是作为一个作者首要应该考虑的,而不是自顾自将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强加给读者。
2011-12-13 19:19也有道理。大部分拥有话语权的人都有一种压迫的念头。
2011-12-13 21:08都木有看过他写的书呢~
2011-12-12 19:07我也是第一本他的书。觉得他还是一位比较诚恳的作者,对于自己、对于读者都算是诚恳的。
2011-12-13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