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这些人这点事,那玩意犯不着用上

文图 / 左叔

人体很奇妙,超乎想象的节能,天然的牛马特质。累死累活地跑上三五公里,一份蛋糕或者随便什么糖油混合物,就能轻松补回。

输入与输出,无论是在时间成本的维度上相较,还是在心情愉悦度上的对比,都是失衡的。困在平台期,怎么也下不来的诸多因素里,颇难左右的“胰岛素抵抗”,若是搁在饥馑年代,可能还特别适合逃荒。你说,是不是绝了?!

人体能耗等级比较高的器官,居然不是大的肌肉群,也不是极为重要的心脏供血系统,而是在体积上不怎么显眼的脑子。

这个东西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它的基础能耗却占全身近30%,儿童时期,快速发育,能耗更高,近60%左右。都说小孩子的脑袋像顶了个 “蒸笼”,动不动就一头汗,估计就是大脑在高速运转时需要散热的结果。

理论上,多动动脑子,应该也能减肥吧。毕竟老祖宗造词的时候,就已经透过样本分析、案例总结,给出了“明示”,在“肥”字前面总喜欢加个“痴”。一个“痴肥”,两样“攻击”,不仅攻击了外在,连内在也没有放过。不过也有反例,比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讲了很多次,自以为的理论:人与人本质的不同,是信息收集处理机制的不同。同样的场域、同样的事件、同样的表达,因为处理机制不同,每个人最终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能够抓关键,有些人只顾看热闹。人在现场,听都没有听见,又怎么可能想到更深的一层呢?

为了避免人际间的摩擦,很多时候不得已,需要“委婉表达”,在话里面留一些对方能够有所察觉的“钩子”。尤其是在拒绝这件事情上,一口回绝,有可能彼此的“脸面”都会有一些挂不住。若是起了正面冲突,也不太好收场。

说得“委婉”,不过是期待“识趣”,知道适可而止、知难而退。留足了颜面,也给足了退路,本是好事一场。但是,排除掉“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一番努力,碰到个听不懂“潜台词”的脑子,基本也就是“白瞎”。“对牛弹琴”“给瞎子抛媚眼”,此种感受总是容易令人抓狂。

顶着个脑袋不用,也不全然是“蠢”吧,也有可能是因为自视甚高而引发的“不屑”。内心里的OS极有可能就是:搞定这些人,这点事,那玩意儿犯不着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