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夜风特别潮湿,水汽含量近似梅雨季。放在手边的一页脚本,很快就变得软塌塌的了。身处在一个“干扰特别多”的公共环境里,知道效率是无法实现快速提升的,心态转而就变得更为坦然了。“明知不可为”,为之时,是将所能想到的“最坏的打算”都想过一遍了,但凡有一点点向好的迹象,都是可喜的。
猜想最终成品,可能也就一分半的时长。然而,素材前前后后录了有两个多小时。“保一条”是编导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不可控的因素太多,需要面对很多“错过就补不了”的境遇,人自然就会涌出“多多益善”的想法。万一呢?对吧!想到后期的捉襟见肘,眼下的重复,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结束了,去取车。前挡风玻璃上一层水雾,刮了好几遍,吹了好一会儿空调,才敢返程上路。混迹在往北返乡的车流里,忽然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受,总觉得这一幕哪里见过。同样的时段、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衣服、同样的心境,甚至连空气里漂浮着的某些味道,都有这是曾经发生过的证据。不深想,回到家、去冲澡、倒头睡下,就好。
假期依然醒得早,读了一会儿闲书,又去做了一会儿整理清洁,天色才微微发亮。看起来“勤快”,其实效率极低。人在家居环境中,极容易处在一种“东摸摸、西摸摸、不出活”的模式里。一件事情开了头,起身倒个水,临时打个岔,又去忙另一件事情了。而且极容易有“瘫”和“躺”的状态,做点什么事,又回去躺上一阵子。一整天下来,没有一件事情是利利索索的,能够“看得见头”的。
年轻时,会觉得“一眼望到头”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略有一些年纪之后,反而觉得“一眼望到头”颇为令人心安,工作、生活皆是如此。计划好的事情,被临时加塞、打乱节奏,就会生出无法抑制的懊恼感来。机动性差的人,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扑面而来,会表现得更为焦躁一些。
洋洋洒洒,记述下来的,都是些极为琐碎的个体感受,流水账一样的东西,极难引发所谓的“共鸣”,从传播的角度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是,退一步,若将一切皆归于虚无,人活着本身的意义也不大,更何况还要堵在假期的高速公路上、困在狭窄的交通工具里、挤在大排长龙的队伍中呢?细想想,不值当的。
到了看人出游都觉得好累的年纪,有了听人折腾也会有所顾忌的状态,也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了。都经历过了,也学会看淡了,所以,最优解是“啥也不去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