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老祖宗是有智慧的,看看造字的哲学,便能从中看到各种闪闪发亮的智慧。比如这个“夸”字,是不是在人沾沾自喜的兴奋时,拉一拉衣袖,提醒有可能已经吃了“大亏"?
再比如这个“怼”字,是不是在犹豫不决要不要开喷的关键处,“怂恿”着人出手只要“对得起良心”就行。想不明白的时候,看看过来人是怎么思考的,答案就写在题面上。
听“夸”的时候,得算算账,自己又吃了什么“大亏”了,能不能从别的地方,讨点好处回来,再回一回血;“怼”的时候,要只图自己痛快,出其不意、零帧起手,但凡犹豫了一下,时机没有把握住,要不显得不懂事,“作”的不是时候;要不让对方有回嘴的可能,陷入根本“吵不赢”的境地。
身处人际关系紧绷的状态,其实没有什么好焦虑的,坦然面对就好了。一个嘴巴里的牙齿和舌头还打架咧,更何况是人与人。关系越是密切的,撕巴起来,越是有看点,这点倒是需要防范的。两条路,要不加大利益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不及时做好切割,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
偶尔紧绷一下,更容易激发人的适应性,试探出彼此的边界来,及时调整相处模式,填上被自己忽视掉的蚁穴,才不至于到最后被弄得溃不成军。反倒是身处其乐融融的环境里,你好我好大家好,没人把道理掰扯清楚,把事情捋顺溜了,后面真有什么大事,谁都好不了。
再说,哪有什么“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身为社会性动物,一个人若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拿得出手,又怎么有可能期待别人会天天给你好鼻子好脸给你呢?不是态度大转变,而你手上没有对方想要的东西了。
利益相争的时候,剑拔弩张再正常不过了。“怼”,不仅仅是情绪的释放,同时也是手段、策略。外在“夸示”的行径,多半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看穿最核心的目的,也就能接纳行为上的某种合理性。
也不是“遇人不淑”,而是人本性就很难完全“利他”。否则道德的标准、宣教的榜样,也就不会是标榜凡人的种种“利他”行径了,不然怎么去“夸”呢?因为难能,所以可贵嘛!
只有吃不尽的“大亏”,没有“怼”不完的……爱听“夸”的,喜欢“怼”的,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小板凳,已搬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