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只是偶尔探出水面,尔后潜入生活

文图 / 左叔

我猜,人类文明“发明”假期的本意,应该是让人从某种“日常”中挣脱出来,变换一下节奏,然后强撑着,背负着,继续往前。

在“人山人海”之中,在“兵荒马乱”之后,感受到“如常”“安稳”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你想要的“诗与远方”,是某种触不可及的信仰。

这一切里,藏着某种悖论。假期不出门,虽然可以避开“人山人海”,但同时也没了“诗与远方”;假期出了门,显然在“人山人海”里,也极难找得到“诗与远方”。

养家糊口的人,自然要经历某种两难。既没有办法做到抛下一切“错峰出行”,也没有办法做到身陷困顿不去“抱怨”,还得以“前心贴后背”的方式继续往前。

在经历种种之后,一般会得出一个结论:还是在家里更为安稳。如果这个结论一定要补上一句,极有可能是:下次假期谁再出来谁是狗。

而,还没有等到下个假期提上议事日程,内心里便又生出一块“痒痒肉”来,抓也抓不得,挠也挠不到。

难受!

你的身边,有没有人可以“超脱”的姿态面对这一切?懂得自如地调整自己的节律,在张与驰之间,自如地切换,用物质来弥补某种缺失,然而又做到不被物质占据和消解。

匆忙的表象中,有某种令人安心的笃定感,知道自己是谁,需要去往哪里,最终成就什么。

同样是泅度人生之河,他们不必像你我这般大费周章,搞“运动式”的“不破不立”,他们令自己获得放松的机制和方式并不显眼。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偶尔探出水面换口气,然而憋着一股子劲,再度潜入洪流滚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