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战后七十年:是非观之外的“他方视角”

[中国台湾] 陈世昌 著 / 台湾战后七十年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虽说封面上写标明了“政治归政治,历史归历史”,但是这本书的主题却是极难将这两件因素完全撇清的。也许,后世的人能够以更为超然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主题,但身处其中的,贴满各式各样的身份标签的人,想要不站任何立场其实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出生于台湾南部,求学阶段接受过殖民教育,尽管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表达,企图以不偏不倚的表达来介绍这个充斥着冲突议题的岛屿,但仍然还是会暴露出他所持有的倾向。写作者如此,读者更是如此。读到自己固有的认知完全相反的观点时,内心里会有股子不断翻腾涌动的力量,恨不得隔着纸页撸袖子下场,与写作者,也不尽然,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掰头”一番。

阅读的过程之中,我也在怀疑这本书如此“直白”的表达方式,居然能够“过审”,顺利以“简体字”的方式出版。刚开始读,还觉得可能“编审”是在表达某种“包容”,在大方向不错的情况下,允许存在一些“微辞”,读着读着脊背就开始发凉冒汗,忍不住去看到前面去看一下“版权纸”,出版的时间是2017年4月。想想那个时间,连我胡乱写写的也能出版,这一本能够“混水摸鱼”也不不足为奇了。

人都是有立场的,用以表达人心性的文字作品,很难做到不带立场吧。如果说,一本书不可能通篇都是好的,反过来讲,一本书不可能通篇都是一无是处。好与坏,总归就是个比率的问题。这部分的价值是写作者参与创造的,另外一部分的价值,还体现在阅读者想要从这本书之中获得什么。

于我而言,读这样一本书,比较大的收获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与自己的“持方”并不那相似的“他方视角”。在我原先熟悉的“语境”里,听到与以往认知完全不同的表达的。这些表达里面隐匿着一些,曾经因为自己的固化的思维方式,所漠视掉的细节,与此同时,它还在勾动着一个人想要投身其中与其辩驳的欲望。

这本书里一定有世人都无法辩驳的史实,但对于同样的史实持怎样的观点,以怎样的方式去说明这些史实的深义,则是各说各话的表达了。听到与自己不一样的表达,尤其是“大是大非”问题时,人本能就想要“一口否定它”。隔绝掉这样的声音,也许是一种解决办法,但未必就是最好的办法。

就像人身处在辩论之中,你得让对方辩友讲完他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才有可能站在“他方视角”上,找到对方辩友的立论依据、逻辑链条是如何经历不断地推演得出听上去令人跳脚的观点的。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之中,才能找到用对方的矛去攻对方盾的“击破点”,也才能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表达以及所持观点的逻辑性是否严丝合缝,不给对方留下同样的机会。

如果上来就让对方闭嘴,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自己连个下嘴的地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