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中国:以“浅尝”的方式打开了一扇大门

行走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
不脱离生活,方有趣味;不人云亦云,方有深度。

赵云涛 著 / 符号里的中国 / 中华书局

文图 / 左叔

在我看来,《符号里的中国》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人从“知其所”迈进“知其所以然”的书。

相信每个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之中,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成长体系里,都会耳濡目染地接触到,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式各样的符号。比如龙生九子、比如太极八卦等等。但是,对于这些符号的认知、理解、把握,也会因为接纳的渠道过多、掌握了解得不够深入,呈现出点到为止、支离破碎的状态。

在学者们的概念里,这是一本涉足中国博物学的专著,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它更接近于中国传统文化“小百科”的概念,令人神往的常常是这些内容的“故事性”。原因大概也正如书中交待的那样,“中西方都有博物学。西方的博物学往往包含动植、矿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国的博物学,除了自然界的事物,还有人造物及神话传说。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博物学,可以收录‘怪力乱神’”。

如果以现代文明的实证科学,来审视检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符号,自然会发现古人的“愚昧”与“荒唐”,但当我们将人类的认知水平、技术力量倒拨回那个刀耕火种年代,尚无能力投入抗争与改造,只能匍匐于强大自然面前的小小的人类社群,一定在努力尝试着通过某种“合理化”达到与自然界的内在平衡。就像我们用科学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古人也在通过“自圆其说”来解释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偶然性。

从上古的自然崇拜,万物皆有神灵,到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在王权政治的加持之下,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多体系混杂的神话体系,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不断的沉积、叠加、赋新、创造,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近似于“多元宇宙”的符号体系。在这些符号体系里,有我们非常熟知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雷神电母等等,与它们相关的故事性不断丰富和延展,其实也是从侧面验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这本书中,我比较感觉兴趣的内容之一,是与“西王母”有关的内容。在现如今的公众印象里,“西王母”是一个华美妇人的形象,与之相关的瑶池、昆仑等闪现于各式各样的神话体系里。而在古代典籍《山海经》之中,“西王母”却是偏向“动物属性”的妖怪,稍微好一些的,也是蓬头老妪的形象。在各式各样的大胆猜想之中,“西王母”极有可以是黄河上游的游牧民族的某位首领或者是某种图腾,而发源于黄河中游的华夏一族,在彼此对立、互不信任、冲突激烈的时候,以“面目可憎”来丑化自己的邻居;在交流增多、彼此互信、民族融合的阶段,又以“肤白貌美”来神化同宗的旁支。自然崇拜,为“西王母”赋予了掌管生死的神力,宗教兴起,又为她安排了世俗人伦才有的角色设定,一个“西王母”概念,从“写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诸多衍进方式的“代表作”了。

当然,一本书无法穷极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很多真实的答案也早已散佚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受限于书籍的体量和阅读的门槛,学者赵运涛在很多内容的表达上也只“点到为止”,将着重点放在启发读者主动去思考。

在书的后记当中,提到了这一本书前前后后接近五年的创作出版的周期,又顺嘴提了一句古人说的“三年通一艺”,这跟我们现如今挂在嘴边的“一万小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研学某个事物,浅尝有浅尝的好处,深究有深究的价值,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具体需求,以及他想要达成的目标。《符号里的中国》以“浅尝”的方式打开了一扇大门,极有可能会为一部分读者链接“深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