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持善念行好事,不渡他人万千劫

成长,就是最终你会发现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当你有能力面对他们,拥有制怒的能力,不再妄想改变谁,那将会是自己的新生。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 傅首尔

文 / 左叔

以前我不觉得,现在怕是要扭转观念了。

有些情感体验上的事情,有些舞台表现上的能力,如果年纪还没有到,阅历还不够足的时候,都是难以驾驭的。即便是皮肉形式上对了,内在灵性上始终还是差那么一口气的,有那么一点点像催熟的水果一样,乍一看,红也是红了,尝一口,甜也甜的,但就是少了一缕灵魂的香气。

然而,这样的感受,往往受限于社交边界,不太有机会直接跟别人讲。一旦讲了,就会显得过于直白,容易挫伤别人的自尊心,尤其是年纪比较轻的小朋友。成长过程性的体验不多,听多了这样的话,可能会更加地无所适从。

不如,多一些“试错”的机会,以学习的姿态,用技术层面上的处理来弥补和填补“空心”的问题。即便“空心”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也要让自己多多感受这样的失衡状态,只有能感受到这样的失衡,才能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有觉醒意识,才知道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改起。

这几年,我也有所改变。以前会觉得为了他人好,遇到有些话当讲不讲的时候,还是会去直言不讳地讲出来了。这几年,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我自己年纪还没有到,阅历还不够足的时候,难以“驾驭”的那部分。求好心切时,就容易跨越了社交边界,给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人人皆有各自造的造化,自己上心的事情才是夙愿,旁人讲再多也至多是点拨,若内心里还有抵触情绪,就变成了需要去完成的任务。发自本心想要改进、想要提升的动力就会有不足。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是很难有什么成效的。

换一个角度来看,给了别人意见和建议,就会对别人有所寄望。对方听了、改了,自然会觉得心里舒服些,但是对方如果将你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当作了耳旁风,人难免就会失望。这样的失望累积多了,自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少一些寄望,多一些自持,人际关系可能会更为圆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