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 达尔文
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如果不想用在“跟人点头打哈哈”上,一般我都会借机翻一两页书,抄一两句话。一年里,读几十本书,码三五十万字,除了整段整段极为宝贵的时间外,基本上都是如此“聚沙成塔”而来的。
跟很多男人出门只带“两只手”不太一样,因为要装书、本子、笔袋、电子书、雨伞以及各式各样的杂物,我出门一般都会拎包。人都是习惯的“奴隶”,如此天长日久后,包以及包里面的物件,演化为某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安全感”,若是落在家中或者包中缺了某样物件,便会心神不宁起来。
以前还“假模假样”拎只“走低调路线”的手袋,这几年几乎都是帆布袋,都是广场活动上普发的那种“文创产品”,既不“扎眼”,也特别“能装”。即便是下班路上,临时要买点什么,也能派上点手袋完全照顾不了的“用场”。往小了说,可以少花购买马夹袋的两三毛钱,往大了说,也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点贡献。
装了书的帆布袋,看起来轻飘飘的,其实是有点分量的。别人拎一把,多半都给我一个“怎么这重”的反馈。自己天天拎来拎去,并不会觉得特别沉,但下意识还是会有“分量感”的。有时候等公车、等的士、等电梯的时候,也会拿它“左手倒右手”折腾一番,就当练练胳膊上的肌肉了。
以前对这些事情没有什么概念,直到后来接触到一个概念叫“多线程”,这才意识到有些人时间利用效率为什么会那么高。
有些人处理事情的模式,是偏向于“做完一件,清掉一件”的安排。当事情不搅和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心情愉悦,也能把握得好,若是让他“齐头并进”,同时搞定几件事情,基本就是“拧成一团乱麻”的结果,自己也会陷落在非常焦虑的状态之中。
当然,也会有另些人更偏向于“搞在一起”的模式,喜欢那种“齐头并进”的压迫感,激发出来那些身段灵活、控制得当的“掌控感”。若是办不成,便成了今后的一个挑战,若是办成了,便成了一个正向激励,下一次再有机会还想加码再添几条“线程”。
这两类模式,也不能直接说孰优孰劣,毕竟还有具体的情况需要分析,但每次讨论到这些的时候,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道数学题:小明放学回家做晚饭,淘米煮饭需要半小时、洗菜要十分钟、炒菜要二十分钟,问小明做完这顿饭需要多少时间。
答这道“时效题”,简单相加是没有错的,但只是简单相加似乎也是不妥的。现实中如此的“时效题”,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就看你以什么样的智慧来解答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