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到的地方也保持天真

在看不到的地方也保持天真,我认为这就是让生活保持新鲜的方法,没有成长也没关系,只希望保新奇。
—— 松浦弥太郎


文 / 左叔

人的所有认知,是建立在既往之上的。过去积累的学识、经验等等,织成了一张或细密、或粗疏的网。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能捞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在这张网的“窟窿眼儿”有多大。

过于细密,虽然能够触类旁通,但却容易在“信息过载”的处境里迷失方向;过于粗疏,就容易变成“睁眼瞎”,面对“斗大个字”还以为是张“鬼画符”。世间事,恰到好处是最难拿捏的,既要依赖于经验,又要保持新奇。

找人谈话,或者去做采访,了解一些情况,如果完全没有准备,最普遍的情况便是拿自己的“未知”,去“碰撞”对方的“已知”。在一个“级差”悬殊、“信息”失衡的关系,很容易就让人跟“没头苍蝇”和“乱枪打鸟”一般。能够有所收获,几乎都是碰运气的事情。

如果准备得很充分,有时候也会将自己思维固定在一些预设的问题上。明明对方已经在交流之中,辟了一条新路给你,给了一个让你追问下去的“破口”,但是因为心里已经“咬死”了那个答案,对方一直未曾讲出来,便会盯着自己关心的事情一路追问下去,反而错过了一些“意外收获”。真的需要我们将自己“倒空”,耐住性子去听对方把话讲完,尤其是自己只有“半瓶水”的时候。

好的访谈节目,多半是有脚本的,但出彩的地方往往并没有写在脚本之中,完完全全都是靠“现场”碰出来的。双方都有预设和彼此都在意料之外的区别有时候并不显著,但很多细枝末节和情绪反应还是会透过微表情和身体语言传递出来。

当提问者将一个比较难堪、尖锐或者隐晦的一个问题抛给对方,对方无意识地在转动婚戒、或者偶尔摸摸鼻子、抹一抹嘴巴。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里万马奔腾,这些情绪上的变化只要够细心终究还是能捕捉到的。这些外在的东西,有时候也是一个指示性的信号,准确把握住了,也能引导提问者去往有价值或有意义的方向。

不带一丝成见,去看待世间万物,一般人大概是不可能完完全全做到的。三不五时地提醒一下自己,对于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一知半解的事情,始终要保持好一颗“敬畏之心”,适时去跟进外部情势变化,耐心去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切忌过于武断。

有时候,成年人有时候会羡慕孩童的学习能力,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尤其是电子产品,不需要说明书,在手上把玩几日就摸透了。细细想来,也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始终以欣欣然的眼睛去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这大概就是,人只要将自己姿态放低了,保持一颗好奇和探究之心,那些如流水一般“未知”,才会真正流经一个人的心智,“过滤”转化为“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