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井喷之势的背后


此文为《太仓日报》采访提纲
未经授权采用必究

文图 / 左叔

1、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几年太仓的文艺文化活动的趋势(数量上,形式上),参与人员的特点(年龄,性别,职业)

我不知道有没有机构做与此相关的统计,我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可能有比较多的主观意识,与现实可能也有一些偏差,只能供参考。

我个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文艺文化活动除了官方机构组织策划推动之外,越来越多社会团体、公益机构、活跃分子参与在其中,有点点“井喷”的意思。这些活动在形态和内容上是丰富的、有创新点的,在自发参与度上也比行政组织干预的效果要好,泛文化领域与商业活动结合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但我个人觉得现如今整个领域当中缺乏一个比较好的整合传播和发布推进的平台,仍然还是处在各自发展、自我进化的阶段,我觉得行政力量围绕目标正向引导整个发展还是蛮关键的。

参与人员方面,我个人的感觉是各行各业都有,呈现出正态平衡分布的特点。但看得出来家长在孩子培养教育方向的焦虑还是折射在这个文艺文化活动之中了。我觉得对于太仓的家长而言,他们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给孩子文艺文化活动的教育培训资源,而是给孩子成长锻炼的舞台。而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的权威性又不足,行政机构职能简化也不再覆盖这些领域,所以我觉得这个丰富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的增长点,可以行政机构牵头、社会机构参与的合作形式来满足群众需求。

2、在你看来,这样一种趋势的背后,和我们这座城市、和社会发展阶段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美国作家亨利•梭罗在他的名作《瓦尔登湖》中有一段关于艺术起源的论述。他说“动物只要在荫蔽的地方安排一张床铺,它以自己的体温来取暖;人却因为发现了火……冬天里能保持着一种夏天的温度,更因为有窗子,依然可以吸纳光线,再用一盏灯火拉长白昼,就这样他超越了自己本能一步或两步,节省下来的时间来从事艺术。”劳动力和财富都富余之后,人开始有心灵上的追求了,有艺术上的创作了,我觉得这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

最新数据的显示,太仓经济发展指标依然牢牢占据百强县的前列,在物质财富丰富发展的前提下,文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发展也是必然的,况且太仓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为什么现如今会有井喷之势?我觉得与如今社交模式的演进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互联网刚刚出现不久,社交模式演进是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大家不想被线下的东西局限着,线上可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眼界。但是这几年,社交模式开始慢慢由线上转到线下,我猜想原因会不会是大家在开拓眼界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发现单纯地依赖线上社交不能满足自己想要再进一步的需求,体验效果总归还是要差一些的,于是就有了小小的爱好者群体在聚集,形成了分众聚核的效果。

3、在平时参与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有么有观察到哪些有趣的参与者?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大家投入文艺怀抱的心理吗

的确会遇到有趣的参与者,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都有,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我觉得参与这此活动的心理需求不外乎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同好的归宿感,共同的兴趣爱好集聚起来的社群会让人有一种归宿感,这种归宿感剥离了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是“异类”遭受排斥的“不自信”,通过互相切磋提升技艺的同时,其实也是构建自己的心理能量场;

二是自我提升的需求,社会竞争的压力、终生学习的意识都推动很多人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略有基础的领域不断向前,“技多不压身”的危机感其实与每个人职场生涯的规划相关,对于年轻世代的朋友们而言,几乎很少人愿意在“一眼看到退休”的岗位上消磨完一生;

三是自我实现的多样化,我发现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定义成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场上的升迁、家庭生活的幸福等等指标越发地往后排,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由意志的表达权重开始越来越高,在文艺文化活动中能够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实现,找到在其他领域不能获得的满足感。

我觉得这是趋势,更觉得这个社会的未来增长点和竞争力,在于每个个体最具差异性的特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