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不被定义的自由

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存在主义咖啡馆》

文 / 左叔

人情近了,内心便开始觉得局促起来。春节假期,很多人离开了平日里不必交待过多个人隐私的职场环境、他乡生活,重新回归由亲情血缘缔结的社会关系网中,在家长里短的交流中,被“话赶话”围剿着,常常来不及思虑便已经交了底,然后陷入“多说多错”被一直追问下去的懊恼之中。

常常会听到一些朋友的抱怨,说过年最怕的就是走亲访友,遇到的三姑六婆、叔伯姑婶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人际交集的“边界”意识。跟他们坐在一起聊天,催婚催生的有、打听收入的有、攀比房产的有、炫耀儿女的有……电视上演的那些,原来生活都有原形啊。

这样的状况,我也曾遇到过。身处不同的社会语境和人际关系之中,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职场环境里,诉求虽然同样也多,但主要的诉求还是完成任务的效率。如果周遭有太多不相干的信息,反而会滋生出八卦和误会来,不利于锁定目标、提升效率、完成任务。

而在年节里,我们的主要诉求肯定不会是提升效率。人来人往,张罗来去,热热闹闹,这些消磨的不过是时间,交换的是信息,维系的是人情。若是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也赶效率的话,大概就可以照了面、吃完饭、丢下东西,人便可以走了。

与亲友谈天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根源涉及的领域其实很广,既有年龄代沟的问题,也有生活环境的差异,甚至还有社会阶层的鸿沟,价值观趋同本来就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我觉得既然谁说服谁或者谁认同谁本就不可能,那么大家坐在一道齐心协力地将这段时间消磨过去便好,不要再起争辩生出其他枝节了。

有些远亲,对于你而言没有什么共同生活的经历和情感连接,但几个“弯弯绕”顺下来,还是会发现跟你在乎的人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你需要帮你真正在乎的人周全颜面。话不投机时当场怼回去这样的操作就不必了。对于你而言,过完年大可拍拍屁股抽身离开这样的环境,而你在乎的人还要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继续过他们的人生,何必让他们去收拾你一时气头上制造的残局呢?

还有,我始终觉得有些话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吃味,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对这些话也有部分认同。觉得穷亲戚又在那边显摆自己有出息的儿女,会不会是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对自己也有几分自卑和不满意。觉得催婚催生的话刺耳,是不是我们在生存压力颇大的竞争环境中还没敢松口气想想后路,也曾陷入过时不我待的焦虑。

其实由他们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同样也是我们的成长环境啊。我们不是凭空就拥有独立自主的,说到底他们其实是我们的来路,我们多半也抹不去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迹,你嫌弃现在他们大概率也是折射出内心里同样也在嫌弃曾经的自己吧。你与他们的真正的不同,是你走出来了,见过更广阔的天地,而他们被留在了原处,没有获得自我革新的机会。

真正能做到不吃味,不往心里去,是一个人对自己已经建立起的价值观、目标导向等诸多“支撑物”的坚定信念感。当你在内心里不以已经获取的财富、是否婚育作为评价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准时,那些令你吃味的话就跟人见面打招呼时问“吃了没”一样。这话,一个“不愁吃喝”的人听来永远只是“寒暄”而已,而一个内心里“饥肠辘辘”的人听来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你不被定义的自由,仍旧在于你在此刻的富足拥有,无论物质层面,还是精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