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梦不过是夜夜归来的死亡

今天所记忆的,就是明天会遗忘的,就是未来无从追忆的。所以,清醒恐怕是另一场梦,梦见自己并没有做梦。而睡梦不过是夜夜归来的死亡。—— 博尔赫斯

文 / 左叔

现如今,大学里读什么专业,对于很多人的就业来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很多人为了谋生,都会选择“曲线救国”的方案。如果出社会工作,没有机会在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里做事,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会有一种“如鲠在喉”般的感受。

人到中年的朋友,最近被调整去了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里做事。心心念念的初衷得以慰藉,随之而来的是疲于奔命的不适感。从原先四平八稳,偶尔还能顾一顾家里的状态,进入到需要天天加班、日日操劳的节奏里。人到了某个年纪,适应性会变差,会变得比我们自己以为的、想象的还要差。

中国大学里教授的理论知识,本就滞后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再加上与这个行业隔了近二十年的实务经验积累。调研摸底、改进工作、理顺流程,忙完值班之事回到家中已是凌晨,再将脑袋里装着的一整天的人来人往沉淀一下,复盘今天的事项、整理明天的行程,原本昏沉的睡意便消失了。

人不能多想,一多想,睡眠就容易走失。睡眠问题,大概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问题了吧。要不然,那些号称可以记录睡眠质量的“运动手环”也不可能销售如此之好。临睡前,我绝对不敢像朋友那样做复盘的思虑,我宁可把它放在第二天清晨起床后再想。

我们对睡眠既有生理的依赖,同时也有心理的依赖。若是一晚没有睡踏实,人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一些过虑和担忧。入睡困难,有时候会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睡眠,可能也是有本能抗拒的。这种抗拒,很多作家都曾写过。张爱玲写过自家弟弟,是如何惧怕睡觉和洗脸。

闭上眼睛,与世界隔绝,将自己置于身体机能失控的状态,在弱肉强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对于将自己暴露在生命危险中的恐惧,最终以基因代码的形式刻在我们的身体里,这大概最终演化成了一个孩子近乎本能的恐惧吧。孩子“闹觉”,多半就是这一本能的体现。提醒照拂他的成年人,不要打嗑睡了,将其置于危险之中。

对于一个“中年转行”的人来说,原先的“了如指掌”不再适用于新环境,很多事情的走势也失掉了评估预判的准确性,于是身体机能调整进入了随时随地处于“应战”的状态,睡眠在此刻变成了令人恐惧的“不设防”。委以重任、干出成绩,还有很多目标等着人感受攀登艰难。

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终有一日会迎刃而解,伴随着我们的适应、顺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麻木而渐渐消散。到那个时候,反倒要提醒自己不要在铁皮屋子里面睡得太沉太死,还是要不时爬起来看看周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