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强大终究还是要看他敢不敢扛事

你可以去做一切事情,但前提是不会为结果伤悲。一个人的强大,并非看他能做什么,而是看他能承担什么。
—— 石田衣良

文 / 左叔

从小就被教育“凡事要多往坏处想想”,可能长辈希望的只是孩子要学会谦和,不要盲目自大,殊不知类似的“劝解”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在一个孩子的个性里,种下了或多或少的“悲观”因子。

成年之后,有些明明踮起脚便能够着的机会摆在眼前,习惯思维导致的第一反应常常先是极度困惑地反问自己,万一最后的结果就是“坏处”,自己能不能扛得住?

细想想确实是挺“小家子气的”,不过对于很多家底并不怎么殷实,背后也没有什么支撑的“小镇做题家”来说,这样的毛病其实还是挺普遍的。他们确实为现实所困,既不能在机会面前敢于放手一搏孤注一掷,也不能在身陷窘境之时能够当机立断拍拍屁股走人。

确实,凡事想成一定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可是一旦再想多几个为什么,一般这事儿大概率是要黄掉的。人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是经不住几个反问的。

若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再瞄一瞄周遭各位竞争的种种长处,相信心里的退堂鼓早已经擂得山响了。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较,是件永远看不到头的事情,可偏偏就是有人喜欢在这件事情上钻牛角尖。

做成一件事情,能力固然重要,信心同样很重要。可以预见的“能力”一定包括设定目标、分解任务、执行推进、校正完善、阶段总结、扩大成果、固化经验等一系列的环节,既是对一个人谋事的眼界和层次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一个在落实层面上的执行力的考验。

两者缺一不可。少了谋事,空有愚勇很难成事,很多偏向专业型的人物,谈起自己领域的工作常常头头是道常令人有竖个大拇指的冲动,可是却在另一些跑道的竞争中常常吃瘪,也极容易令人看不上。

光有想法,无法落实也是一种医不好的病。这种病更为我们熟悉的一个名字叫“眼高手低”。脑袋和手在差不多的水平上,或者彼此之间能借助外力或者其他什么渠道办法达成某种平衡,其实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就看天地人和这样的局能不能攒得出了。

在这种平衡自洽的局面之上的,是信心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更为关键一些,尤其是在相对中国传统式教育体系之中成长起来的人,也就是从小到大不是在被鼓励、被激赏的环境当中长成的人。

他们身上的最为显著的问题,不仅仅是锋芒尽收、不思进取的问题,而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问题,缺少一些冲动,也缺少一些血性。可能在那边盘算半天,真正到需要临门一脚的时候,腿就开始瘫软了。

排除万难,最终将事情做成的人,固然是强大的,这属于“不怕事”,但是历经千辛万难之后,依然要面对失败的结果,并且能够有服输的勇气,以及拍拍屁股还能爬起来再战的斗志,我觉得这样的强大更值得激赏,因为这叫“敢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