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谅别人,并且接纳别人的痛苦,那才是真正的温柔。比和颜悦色更可贵的,是你温柔的心。
—— 柏邦妮
文 / 左叔
人难免会陷入一个“怪圈”,将自己的礼貌、克制和好脾气都给了“陌生人”,反而是面对至亲之人的时候,脾气显得不是那么好,尤其是难以容忍一些反复争执过的“旧账”。
面对陌生人三番五次的“麻烦”,好像我们内心都有一个理性的“阀门”,努力克制着自己内心的冲动;可是,若是换作是至亲的人,可能就会忍不住当场发作了。
这一点,相信很多“鸡娃”的家长估计都曾有过类似的体会吧。
教别人家的孩子时候,虽然心里有可能会犯嘀咕,但至少还是可以耐得下性子,错个四五遍,还是有可能和颜悦色、苦口婆心地反复地讲解的;若是换作自己生的,可能错到第三遍,胸中的无名火腾地就起来了,心里默念“亲生的”也压不住啊,怎么能忍得住不去吼呢。
有些母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也是如此,即便女儿已经成年了,面对自己的母亲,在一些问题上反复的纠缠、争执,情绪难以控制的问题依旧普遍。
两代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以及消费理念上还是会有一些难以逾越的代沟,更何况有些孩子走的很远,去了他乡见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之后,很难再有可能去接受父母想要的那种“安稳”固定模式了。
双方各持“以爱之名”,动用“无休无止”的攻防战,企图让对方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处理问题,常常在会在紧绷处“一拍两散”。
人在他乡,久久见不着,彼此也是想念的。可是到了一处,便纠缠在某个“老问题”上“你来我往”地论战,结果是呆在一起不到两天,又开始彼此厌倦起来。我见过一年忙到头,难得回家过年的女孩,在别人的喜宴上被自己的母亲当众催婚,情绪崩溃忍不住吼了回去。
年轻人不喜欢被催婚,长辈们其实也不喜欢被劝“大手大脚”的。大半辈子都是省吃俭用撑过来的,物质匮乏年代在他们身上留下了诸多深刻的印迹,那些屡说不改的“囤积癖”,那些扔旧又捡回来的“老物件”,那些不相信科学的“论老理”等等。儿女说多了,也会听到老人脱 口而出“死了也不要你管”的负气话。
等到彼此情绪宣泄掉,等到双方内心平静下来,后悔之心仍旧会跑出来,毕竟血浓于水嘛。因为彼此熟悉,所以更愿意在对方面前,做回那个不必藏着掖着的自己。然而,话还是要好好讲的,有些话像泼出去的水,讲出去没有办法收场,有些话像无形的刀子,讲出去对方会受伤。
面对陌生人,即便不是发自内心的,我们也会极为“社会”地报以“和颜悦色”,那大概就是我们伪装吧,不必动用自己的“真心真情”,也不必在分歧之上投入自己的执拗。面对至亲的时候,便极容易将自己放进去了,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
试着体谅对方吧,“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拥有如你般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已经老了”,再也追不上时代飞驰的节奏。匆匆几十年,在一起的时光看似挺长,细细算来真正能在一起的日子其实也不多。
若是以一颗珍惜的温柔心相待,就不会将自己太多的想法一定要放在对方的身上了。
发表评论